第325章 韩馥离去袁绍怒(1/2)

“什么,他不愿做皇帝!”</p>

韩馥有些难以置信,谁能抵挡住称帝的诱惑啊?</p>

袁绍原本期待的神情渐渐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困惑与忧虑。</p>

韩馥则在一旁来回踱步,满脸愁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p>

两人让张岐详细讲述去幽州的经过,张岐便一五一十地将整个过程娓娓道来。</p>

当听到他们派去的使者竟然被杀了一人时,袁绍与韩馥都震惊得瞪大了眼睛,随后陷入了沉重的沉默之中。</p>

堂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p>

良久,韩馥停下脚步,看向袁绍,沉声道:“本初,如今之计,该当如何?”</p>

袁绍微微抬起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或许我们可以再做让步,让刘虞以太尉的名义录尚书事,这样既能显示我们对他的尊重,也能为我们的计划保留一线希望。”</p>

韩馥点头,认可了这个提议。</p>

于是,他们立刻派人前往幽州,向刘虞传达这个决定。</p>

然而,刘虞的态度依旧坚决如铁。</p>

他怒视着来使,义正言辞地说道:“吾身为汉室宗亲,当忠于汉室,绝不可行此悖逆之事。</p>

你们若再逼迫,吾就逃往关外,永不与你们为伍。”</p>

来使无奈,只得灰溜溜地回去复命。</p>

当这个消息传回袁绍与韩馥处时,他们彻底没了办法。</p>

两人相对无言,心中充满了挫败感。</p>

许攸在一旁看着两人的神情,心中也是焦急万分。</p>

他沉思片刻后,上前一步说道:“主公,既然刘虞如此坚决,我们不妨换一个人立为皇帝。”</p>

此言一出,众人皆陷入了沉思。</p>

随后,激烈的讨论便展开了。</p>

有人提议陈王刘宠,说道:“陈王刘宠素有威名,且有一定的实力。</p>

若立他为帝,或许能得到各方的支持。”</p>

另有人则提到济南王,分析道:“济南王为人宽厚,在百姓中也有一定的口碑。立他为帝,也许能稳定局势。”</p>

还有人主张立齐王,认为:“齐王富足,若能拥立齐王,我们在乱世中也能有一个强大的依靠。”</p>

</p>

然而,抛开了刘虞这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其他的郡王毫无疑问没有权势。</p>

也就意味着郡王在哪里,哪里将会成为最大的获益者。</p>

所以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p>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考量,但始终无法达成统一意见。</p>

袁绍心中忧虑重重,深知在这动荡时局中,必须尽快确定新的天子以稳定局势。</p>

于是,他约韩馥深夜详谈。</p>

袁绍的书房中,烛光摇曳,映照着两人凝重的面容。</p>

袁绍率先开口:“馥兄,如今局势危急,吾等必须尽快拥立一位新天子。</p>

吾思来想去,觉得齐王刘喜乃是合适人选。</p>

刘喜有一定威望,且其性格较为温和,易于掌控。</p>

若立齐王为天子,吾许诺你为司徒,吾自为大将军,你我共录尚书事,如此一来,你我皆可掌握大权,为天下苍生谋福祉。”</p>

韩馥微微皱眉,心中有着自己的盘算。</p>

其实他也明白,天子在谁那边,谁就更有话语权。</p>

或者说谁那个派系就更有话语权。</p>

他冀州牧,就不得不考虑冀州人的想法,不然那些冀州豪族大户们,又凭什么听他的。</p>

所以即便韩馥有些软弱,但也深知这种事情,绝不能低头。</p>

一旦低头,结果就是他不但失去了对天子的拥立之功,还会失去冀州豪族大户的支持。</p>

如此一来,他将一无所有。</p>

袁绍随便拉拢一个冀州豪族,就可以把他踢下马。</p>

于是,他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本初,吾以为不妥。</p>

齐王刘喜虽有一些优点,但实力稍显不足。</p>

吾认为赵王赦更为合适。</p>

赵王赦在宗室中地位较高,且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而且与刘虞关系较好。</p>

若立赵王赦为帝,你仍为大将军,我为司徒,你我共录尚书事,同样可稳定局势,成就大业。”</p>

袁绍听后,脸色微变,心中不满,但试图说服韩馥:“馥兄,赵王赦性格刚愎自用,恐难以驾驭。且赵国距离太行山太近,黑山军不可不防。</p>

而齐王刘喜则不同,他更容易听从吾等的建议,且四周安全稳固,没有后顾之忧。”</p>

韩馥却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本初,你所言差矣。赵王赦虽性格刚强,但只要吾等善加引导,必能为吾等所用。</p>

而齐王刘喜实力不足,难以在这乱世中立足。</p>

吾等当以长远之计考虑,拥立赵王赦才是上策。”</p>

两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书</p>

房中的气氛愈发紧张,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冲突。</p>

最终,两人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这场深夜详谈以不欢而散告终。</p>

袁绍坐在书房中,心情沉重。</p>

他知道,与韩馥的分歧将会给他们的计划带来巨大的阻碍。</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而韩馥离开后,也同样陷入了沉思,他担心袁绍会一意孤行。</p>

</p>

第二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袁绍的房中,却未能驱散那凝重的氛围。</p>

袁绍面色沉凝,他彻夜未眠。</p>

在韩馥离去后,袁绍立即让人请了谋臣荀谌、陶洪丘、许攸等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如何处理这件事情。</p>

经过半夜的长谈,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之声此起彼伏。</p>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推演,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p>

妥协。</p>

是的,向韩馥妥协。</p>

袁绍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决然:“吾等同意立赵王为天子。</p>

然,不得不考虑诸多因素。</p>

赵国邯郸距离太行山太近,那黑山贼虎视眈眈,近在咫尺,随时可能威胁到新天子的安全。</p>

而魏郡邺城又距离司隶的河内郡太近,局势复杂多变,难以掌控。</p>

为了稳妥起见,将京城定在青州的平原国。</p>

平原国与冀州接壤,既便于吾等掌控局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远离那些潜在的威胁。</p>

如此安排,想来这次总没有了问题。</p>

这次韩文节总没有了拒绝的理由。”</p>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袁绍的决策。</p>

确定后,袁绍当即便让人去请冀州牧韩馥。</p>

他满心期待着韩馥的到来,希望能与他共同商讨具体的实施计划。</p>

然而,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渐渐失去了耐心。</p>

不多时,随从匆匆跑来汇报,说韩馥已经折返邺城了。</p>

闻言,袁绍的脸色登时阴冷下来。</p>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失望,紧咬着牙关,双手微微颤抖。“这个韩馥,居然不说一声就直接离去。”</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