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黄金屋(1/1)

只是那日文丰听到此言却是勃然大怒,“呵,冯家?莫说冯家,你便是将皇室周家请来,你看书院惧是不惧?我们书院与大衍是合作关系,并非大衍附属,莫要失了自己的身份!” 文丰只觉得心气不顺,书院竟有这些只看利益,甚至于向皇朝屈服之人,简直丢尽书院的脸了! 对于沈希的处理他本就有些不满,虽然沈希来书院时有修为在身,但这些年书卷气愈发浓重,比起许多书院弟子更适合留在书院,而一些人固守门户之见。 只是如此便也罢了,沈希再怎么说也算是在书院学习,面对这情况书院出面也是合情合理,只是有那么几位元婴如此冷漠,当真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所以这次,这人再提,文丰反而更加生气,对其神色也不好看。 那人也委屈,是以沈墨出现时便暗自观察沈墨。 沈墨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为其他与他不熟的人也大多带着别样的目光看着他,那人偷偷观察反而显得无比正常。 沈墨就算知道只怕也不会在意,他现在全部心思都在如何将沈希偷偷带出来上。 据白新知所言,书院下山的正常途径都有人在附近,除非书院将护山大阵直接关了,任由沈希四处乱跑,不然沈希早就敛息跑了。 而且对方没有刻意骚扰书院,也没有阻拦书院的人进出,所以书院也没有追究,而是听之任之。 伴随着急切的心情,沈墨踏上传送阵,随着白新知他们来到了中州雅安城。 沈墨第一次离开南隅来到中州,倒是没有感觉这灵力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这雅安城中,书生不少,而且许多人也都带着修为。 萧睿此时离沈墨最近,解释道,“这些人穿着打扮都是如此,但未必是书院之人,只是毗邻书院,所以慢慢变成了这副打扮。” 沈墨微微点头,雅安城是书院直接管辖的修仙城市,习性上贴近书院倒也正常。 而到了雅安城,其实就与回到了书院没有什么区别,之后这些弟子的行动将不再干预。 沈墨心急想要见到沈希,自然是要跟着白新知萧睿他们一同直奔书院而去。 跟着白新知他们来到书院前,沈墨很明显便感觉到附近藏着一个金丹修士。萧睿也是眉头一皱。 白新知此时却说到,“你们刚刚所感觉到的便是冯家的人了。他们便是在书院各个关键的地方都安排了金丹,只要沈希一出现就会相互通知,防止沈希逃跑。只是冯家也没做太过分,所以书院也不想计较。” 而在白新知说完之后,沈墨微微点头,却是留了心思。如果想要将沈墨带出去,必须得想办法处理掉这些人才是。 只是现在还得先见到沈希,与沈希商量商量才是。而后沈墨也不再理会这暗中的金丹,与白新知经过登记后便一同进了书院。 进入书院之前只觉得这地方有一种淡雅的感觉。进入书院后更是感觉别有洞天。雅致,这是沈墨对书院最大的感触。 书院与沧风剑派不一样,沧风剑派虽然也有奇花异草,也有布局山水,但沧风剑派的很多建筑与风景让人感觉有一种锐利,进入沧风剑派便会感受到大自然锋锐的一面。 而书院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仿佛置身于一处优雅的环境之中,没有什么仙山缭绕,但就让人感觉心绪平静。 跟着白新知与萧睿,一边走着一边观察书院的陈设布局。他想着,之后百药谷,或者青林山脉倒是可以模仿模仿。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见了不少书院的书生,这些人大多偶尔看沈墨几眼,便不再关注这个外来之人。 沈墨跟着白新知他们则是来到了一个四层高的阁楼前。 这阁楼外表金碧辉煌,沈墨在来的路上便已经听身旁的萧睿提起了黄金屋的来历。 望鹿书院的第一任山长也是望鹿书院的开创者当年不过一个书生,五十而从一本古籍中发现隐藏的修仙典籍,而后走上仙路。 旁人若是五十岁,只怕此生无缘大道,但他偏偏却天赋绝世,五十修行六十筑基,而后未满百岁金丹,自此开创望鹿书院。 而他修行如此之快,也是因为其读书极多的缘故,而凭借这古籍再加上自身的理解,开创了儒门一脉。 这黄金屋也是他所创立,看上去金碧辉煌其实并非黄金,而是琉砂金,一种金丹期的炼器材料。他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建筑了这四层楼,便是告诉众人书中自有黄金屋,莫要轻视了这些典籍。 这黄金屋只要进入书院之人,任何人都可以进来,里面不放任何仙道典籍,只有前贤的道理。 设立的初衷便是希望所有人不要只知道探索力量,也要放下时间来修心论道,了解前贤的道理。 只是后来,这黄金屋虽然还有人来,但却极少有人在这里耐着性子一直读书。 甚至于许多人只有觉得心态出了问题,才会从先贤的典籍之中企图从中找到什么办法。 当年儒门祖师并非为了修为而读书,是因为阅读先贤之道是他所喜欢的路,是他自己选择的道。 但现在书院的人怀抱目的而来,却是多少失去了书院传承的真意。 沈墨跟着白新知他们进入黄金屋,而后便看见黄金屋中一位老人在门口,拿着书品阅。 萧睿与白新知对这老者似乎早就认识,萧睿向那老者随意的问声好,而后说道,“俞老头,这些时日的那个一直呆在黄金屋的道友在哪?” 白新知已经告诉沈墨他们,沈希一直在黄金屋之中,并未离开,所以萧睿只要这般说,那老人便知道对方所说的人是谁。 那老人眼皮都没抬一下,而后说道,“就在四楼,但那小子你们最好不要打搅他。” 沈墨问道,“前辈可否告知在下为何?” “那小子这段时日看了不少典籍,也通读了多国历史,似乎在想什么问题,若是没想通只怕道途就此为止。”那老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