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群臣商议御敌策(1/1)

从甘泉宫回来,向母亲请安之后,乔松便被拉去上课了。等到好不容易下课之后,大哥扶苏便迫不及待的缠着乔松询问他在宫外都看到了什么,小孩子好奇在这一刻完全释放了出来。 乔松没有任何不耐,反而耐着性子将咸阳城的繁华尽数转告他。 听着自己弟弟描述的景致,小扶苏眼中充满了星星,一张圆圆的脸上写满了渴望。不禁在想,要是下次出去,弟弟也能带着自己就好了。 “好了,你们两兄弟,有什么话回头再说,现在该用饭了。”在绛珠的搀扶下,芈华缓缓走了出来,无奈的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 看她微微隆起的小腹,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两兄弟向母亲见礼,老老实实的坐好等待宫人传膳。吃到一半儿,宫人突然领进来了一个老宦官,说是大王有东西要给二公子。母子三人只好放下筷子,起身准备迎接天使。 这宦官乔松很熟悉,就是章台宫父王身边随侍的那个。要认真算起来,这位随侍宦官地位可不低,而是宦者令,官阶比赵高那位太官可要高得多。 只是这位宦者令今天走路姿势有点儿奇怪啊,怎么觉着一瘸一拐的? “夫人,王上吩咐过,您不必行礼。” “妾身谢大王恩典。” 宦者令看向了乔松,道明了来意,将一份卷轴交到了他的手中。 乔松有些茫然:“宦者令可否告知,此为何物?” “此乃王上与朝臣今日议事的记录,王上命奴婢抄写一份带给公子。”说到这里,宦者令从怀中取出了一个令牌:“另外,王上特意允许公子随时出入咸阳宫,这是令牌。凭此令牌,可向禁卫军调取二十人的护卫,还请公子妥善收好。” 宦者令含笑,然后俯身低声道:“王上还有口谕,公子日后可随时面见大王。” 这接连的惊喜让乔松笑的眼睛都弯了,连忙躬身行礼谢恩:“儿臣谢父王恩典。” 芈华很是茫然,自家这个小兔崽子又干什么了,怎么大王恩宠若斯?不过,总归是好事。她给绛珠使了个眼色,绛珠便去准备赏赐了。 送走宦者令,芈华顿时板起了脸,看向了自家的小兔崽子,她需要一个解释。昨晚彻夜未归也就罢了,今天还得到如此多的赏赐,可别是去干什么危险的事儿了。 乔松讪讪一笑,让半夏把令牌妥善收好,解释了一下昨日代替父王拜访朝臣的事情。 芈华也不疑有他,便叮嘱道:“既然是你父王吩咐的事情,你需多上些心。” “母亲放心,儿臣心里有数。” 芈华看了看一副貌似老成,实则黏上毛比猴都精的小儿子,再看看旁边只知道眼神不住地往那碗甜汤上瞟,一副虎头虎脑模样的大儿子,心中无奈的叹息一声,吩咐两人坐下继续吃饭。 晚上回到自己的书房,乔松将那份记录打了开来,铺在了桌子上。 …… “五十万联军陈兵函谷关外看似来势汹汹,实则相互不和。本相认为,与其紧守函谷关等待联军自行溃败,不如在函谷关外设伏合围,一口将其吞掉。” “相国大人的意思是,抛弃函谷关地形优势,主动出击,从而将合纵联军吃掉?”蒙骜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 是的,在得知合纵的那一刻起,秦国君臣想的不是如何抵御合纵联军。而是如何最大化的将其削弱,甚至是一口吃掉。 在以往山东诸国合纵攻秦的时候,大秦总是紧守函谷关,以等待联军内部矛盾渐生,从而自行撤军。 但今时不同往日,大秦有足够的力量将这些联军吃掉。 可问题是,吃掉没问题,但仗不是这么打的啊。 “相国大人,此策是否太过凶险?入关中的路可不止函谷关一条,假若联军从其他方向进入关中,我大军回援需要时间,到时恐怕关中会有闪失啊。” 蒙骜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显然,他对于吕不韦的策略是不怎么赞同的。 “上将军放心。”吕不韦很是自信的道:“你所虑者不过是蒲阪之地,与南下的商於之地。王纥将军的平阳重甲军就驻扎在距离蒲阪不远的长城处,同样的商於之地也是我大秦重兵把守之处,不会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 蒙骜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话虽如此,但是如果联军以一部分兵力牵制函谷关主力,再选择北边或者南边的一条路线一路猛攻,那就危险了。尤其是蒲阪那个地方,大河沿岸渡口不少,只要联军动作够快,完全能够在王纥的军队反应过来之前进入关中。 “那么,上将军的意见呢?”嬴政主动开口询问道。 蒙骜接过内侍递过来的木杖,在地图上比划了起来:“老臣的意见和相国大人稍有不同,老臣认为在关外埋伏联军很难将其一口吞下。况且,若其分兵从其他地方进入关中,我大军回援需要时间变数太多。因此,不妨诱敌深入,放其入关,然后封闭函谷关,关门打狗,将其一举全歼!” “荒谬!”吕不韦闻言,怒斥道:“主动放联军入关与引狼入室何异?就算能将其击溃,上将军能否保证将所有联军一个不剩的尽数歼灭?一旦将联军溃败,导致溃兵四散奔逃,介时将祸沿整个关中!那可是五十余万人,就是五十余万头畜生,也得抓好几个月。上将军是否想过,我大秦要用多少精力才能彻底消除这些溃兵带来的隐患!” 对此,蒙骜却有不同的看法,忍不住争论道:“相国,一旦联军主力被我大秦歼灭,剩下的不过区区溃兵而已。没了将领,又有多少敢肆意妄为!” “上将军此举是在拿我关中安危去赌!太冒险了,本相决不允许!” 大殿内一时间争论四起,双方有支持相国的,也有支持上将军的。两派各抒己见,僵持不下。 嬴政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稳坐钓鱼台,静观朝臣的争论。 最终,还是吕不韦亲自出面,以自己亲自领兵镇守函谷关为由压下了蒙骜的意见。 卷轴上关于朝臣议论记录到此戛然而止,在记录的最后还有一小份地图,上面的正是秦军目前的分布。 仔细看了一下,乔松心中便有数了。 和后世的募兵制和府兵制不同,大秦施行的是征兵制,即在大秦需要的时候,只要是符合征兵条件的国民都有义务为国征战。搭配商君创立的军功爵制,使得秦人无不闻战则喜,从而在山东诸国中有了虎狼之秦的称呼。 大秦目前人口在五百万上下,由于连年征战所需,所以大秦保持的常备兵力在三十五万左右,这些都是精锐,像王纥率领的平阳重甲军,戍守咸阳的城卫军,宫廷的禁军都在此列。而像合纵这样的大战,则可以临时征调八十万左右的兵力。极限状态下,也就是进行长平之战那样决定国运的大战可以达到百万之数。 别看这几十万上百万的数字很庞大,但其实里面水分非常多。就好比山东六国所谓的五十万联军,真正能够上战场打硬仗的精锐部队,能够达到二十万已经非常不错了。 试想一下,昨天还是田里的农夫,今天就成了战场上的士兵,其战斗力能高到哪里去。所以每逢大战,征调士卒之后必然要训练一番才能形成战斗力。 大秦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闲话扯远了…… 此次大战,由于相国吕不韦力排众议要亲自领兵,欲在函谷关外设伏全歼联军。所以大秦决定征发七十万大军,以对抗五国联军。 根据朝臣讨论出的初步策略,是将大军分为三部分,其中四十万大军出关,埋伏于函谷关之外等待合围联军;十万大军封锁函谷关,与伏兵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剩余二十万则由桓齮将军率领,驻扎于阴晋以策应内外。 看到这部署,乔松心里不由得暗骂,吕不韦这老帮菜,上将军的话他是一点儿都不听啊! 这个时代的地图完全没有后世那么精确,从地图上看,平阳重甲军的驻地距离蒲阪是不远。可问题是,从后世的高精度地图来看,两者之间足足有两百多里。以这个时代大军行进速度来推算,真等王纥接到消息再赶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麻蛋,最后还是要靠罗网的情报网盯紧了联军。一旦有分兵倾向,二话不说先让王纥南下,干掉庞煖那个老家伙再说。吕不韦这边要是能吞掉联军,倒也算是一件好事,能为日后大秦平定天下排除一些阻力。 而上将军的策略,乔松也不怎么赞成。放联军入关,的确有可能将其全歼。但问题是,溃兵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麻烦。一旦出现吕不韦所说的那种情况,溃兵对关中造成的破坏将不可估量,大秦恐怕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来稳定人心。 再者,向来只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道理,哪里有主动将战火在自己国土上点燃的道理。 上将军之策只能说是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看的确是上上之选,可从大秦的角度来看,比起吕不韦于关外合围联军的策略还要冒进。 一座千年古城历经雨雪风霜,期间不知有过多少磨难,修修补补方能屹立于岁月长河。可毁掉一座千年古城,只需要放一把大火就行了。 须知破坏容易,建设起来可就千难万难了。 心中思忖一番,乔松将自己心中所想修饰了一下,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将竹简卷上放在了身后的书架上。这座书架与其他几座不同,上面只有寥寥几卷,但却都是乔松所思所想。 做完之后,乔松又坐回书案之后,将父王送过来的地图放在烛火上点燃,扔到了火盆中。 橘黄色的火焰将地图吞没,最终火光消失,整个房间变得一片暗淡。 月头西斜,整个咸阳宫逐渐安静下来。无人注意的角落,一个全身笼罩在黑衣之下的身影蹑手蹑脚的将书房的门打开了一条缝隙钻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