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诗词比试(1/1)
上一次大夏和北幽的比试,黄云霜并未参加,因为这种事情,大夏历来很少让女性参加,若非是秦云彩的实力强大,再加上许多军方的人不适合参加这种比试,也根本轮不到她去参加武比。 不过上次的比试之后,大夏见识到了对方的厉害,而且那位北幽的燕郡主也的确和黄云霜一样,是难得一见的才女,所以这次才有了黄云霜的出战。 “不知道你们打算先比什么?”见到萧塬三人出来,北幽的耶律燕郡主,轻声说道。 对方的声音没有北方人特有的粗犷感,反倒有些南方小家碧玉的感觉,让萧塬不自觉的多看了她一眼。 “那就从诗词开始吧!”黄云霜闻言,微微一笑,落落大方的站出来,回道:“至于诗词的主题,你我各出一个吧,你们远来是客,就由你们先出,如何?” “早就听闻黄小姐京都第一才女的名声,今日一见,果然不凡!”耶律燕闻言,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么我就不客气了!” 说完,她沉思片刻,继续说道:“诗词比试的第一个主题,就写花吧!” “花?”众人闻言,都不由得微微一愣,但不是这题太难,而是太简单。 别说李长风、黄云霜这种级别的才子佳人了,就大殿上这些过来观战的学子,怕是都写过不止一首关于花的诗词。 而萧塬也悄悄的舒了口气,关于花的诗句他可记得不少,至少这局应该稳了。 不过李长风和黄云霜却对视了一眼,同时皱起了眉头。 花这种广义的命题,的确很好入门,是个读书人就能写两句,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想要写出力压群芳的好诗,也更困难一些。 所以两人也迟迟没有开口。 倒是北幽这边,耶律燕给身后一人使了个眼色,一名身材壮硕,却穿着书生长袍的汉子就站了出来,说道:“你们大夏就是婆婆妈妈,我先来一首……莫道颜色如渥丹,莫道馨香过蕖兰。东风吹绽还吹落,明日谁为今日看。” 说完,他还得意洋洋的朝着四周抱拳,可惜周围全是大夏的人,也无人为他喝彩,只有北幽使团的人在那里为他叫好。 在第一首诗出来之后,周围的学子开始小声议论起来,有不少人都觉得对方写的还不错,但是想要和李长风、黄云霜相比,还是差了一些,两人只要正常发挥,压下此人不难。 “这个主题不简单!”但是萧塬听完之后,却皱眉说道。 “没错,他写的是花!”李长风闻言,点点头,看向黄云霜,说道:“云霜过往可有写花的佳作?” 他们都已经察觉到了,对方不是写的哪一种花,而是“花”这个统称。 李长风虽然是京都第一才子,但他却是男子,在“花”这个主题上,肯定没有黄云霜这个女子写得多。 不过黄云霜却苦笑着摇摇头,回道:“没有,而且这个主题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若是单写某一种花的话,怕是会被他们借题发挥!” “如此……就有些难办了……”李长风叹了口气,说道:“只能现在去想了!” 黄云霜也点点头,开始思考起来。 他们两人都没有询问萧塬,一来和萧塬不熟,二来萧塬本来就是作为算学选手出战的。 “江上花如锦,城边柳似烟。风光随处好,物色向人妍。”就在北幽使团的人有些不耐烦的时候,李长风突然开口,朗声念道。 “好~~” 李长风的话才落音,大夏这边就有人鼓掌叫好。 萧塬也有些诧异的看向这位翩翩公子,此人的确有些才学,短短时间内,就根据对方给出的主题,写出了一首新诗。 可是还不等李长风多说什么,北幽使团中就走出一人,只见他身穿北幽传统服饰,但却是个身宽体胖的胖子,那一身原本粗狂的北幽服饰,在他身上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我这里也有一首!”胖子朝着众人拱拱手,然后笑着念道:“玉树花如雪,瑶池酒似泉。无因陪宴赏,空自怅流年。” 这诗不说压过李长风,但也和他旗鼓相当,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长风是现场所作,对方却是早就准备好的,这孰高孰低就很明白了。 可惜这次比试并没有说要现场作诗,而且对方咬定就是刚刚作出来的,他们也没有办法反驳。 萧塬看了看黄云霜,见她依旧在低头皱眉思考,只好靠近她小声说道:“浩荡离愁白日,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正在思考的黄云霜闻言,猛然抬头看向萧塬,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不过片刻之后,却又微微皱眉,小声说道:“萧公子既然已有所得,为何不自己站出来?” 她明白萧塬的意思,是让她将这首诗念出来。 可是她不明白,萧塬为何自己不站出来,反而让她出头?要知道这可是在太极宫,当着圣上和满朝文武的面,这绝对是扬名的最好时机。 一旁的李长风显然也听到了萧塬的诗,正一脸震惊的看着他,他不知道这首诗是不是萧塬现场作的,但是不管是不是,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首好诗。 同样,他心中也有疑惑,这么好的机会,他为什么要让给黄云霜? 面对黄云霜提出的疑问,萧塬摸了摸鼻子,说道:“我不是算术的时候才出战么?” 事实上萧塬是想等最后,现在对方的那位耶律燕郡主还没有出来,如果对方有更好的诗,那么他还有一战之力。 倒不是说他看不上李长风和黄云霜,而是拥有后世记忆的他,显然更相信自己。 “无妨,规则既然说了我们是一个团体,那么不管是诗词还是对联,你都可以出战!”黄云霜微微摇头,并没有打算去抢萧塬的机会。 无奈之下,萧塬只好出来,将诗念了出来。 果然,这首诗一出,立刻技惊四座,就连不少翰林院的夫子,顿时都对萧塬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