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袁崇焕上路(1/1)
王德顺接手信封的那一刻,就知道是正经银两,鼓鼓囊囊,还挺压手。 根据他多年经验判断,若真是银子,应该有个二十两以上。 他眼中闪过一丝挣扎,最后还是把信封还给了袁崇焕。 王德顺一脸肉疼地婉拒了袁崇焕的赏银,看见袁崇焕惊讶的眼神,他有点不好意思,解释道。 “这是以前的定例了。 好让袁大人知道,如今天子已经给足车旅费,回去还有各种补贴。 外廷叫养廉银,内廷也是这个叫法。 现在陛下正在慢慢推行。 就是不许我们这些天使近卫,再有这种陋习,还望袁大人见谅。” 袁崇焕看王德顺说话态度恳切,知道他并不是假客套。 他接过信封,若有所思,养廉银,一听名字就很好懂的新政。 新皇未见其面,已闻其行,别是一个好特立独行的主就行。 在前方作战的主帅,最怕后方皇上朝令夕改,变着花样出幺蛾子。 说完话,王德顺催促袁崇焕抓紧启程。此处距离京城,何止山高路远,简直比流放三千里还要远。 虽然东莞气候宜人,商业发达,但还是离京城太远,不抓紧启程的话,锦衣卫的兄弟们怕是要在路上过年了。 袁崇焕听了,表示没意见。他无可无不可,先送走王百户一行人下去。 他在屋里,展开圣旨仔细瞧瞧,翻来覆去查看皇上有无隐语,可惜碰到的是如今的崇祯,最不喜和人打哑谜。 圣旨很直白,表达的中心思想,其实也就是一句话。 “袁爱卿,朕把你官复原职了,不要有顾虑。 这回不给你派监军太监,粮饷给的足足的,你抓紧去辽东好好干。 到时候,关外广阔天地任由你自由发挥,争取再把金国大汗炸伤。 钦此。” 咂摸半天,咂摸不出味道的袁崇焕,借口收拾行李,打发走了胡县令和王凯。 袁崇焕到了晚上,摆了一桌酒席与母亲,夫人等家眷作别。 他打算自己带上几名随从,跟着锦衣卫,轻车简从先行北上。 其他家眷可以慢慢跟上,或者等到他真正在辽东安顿好,再把家眷们直接接到宁远。 上一次宁锦大战时,袁崇焕就是这样的操作,表示全家与城共存亡。 袁崇焕的父亲袁子鹏病故,袁崇焕离任奔丧,被天启帝以“东事殷殷,宁前重地,袁崇焕不准守制,着照旧供职。”的理由夺情起复。 如今袁家老母也是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忠孝两全,干脆将妻母孩子都送到宁远城。 万一有不测之事发生,忠孝两不耽误。袁崇焕考虑得周全,也考虑得悲壮,他是彻底把自己的退路全部堵死。 儿孙若是有命活下来,就做一个大明辽东人。 袁崇焕的正室夫人是一个略显富态的妇人,她和袁崇焕相濡以沫二十多年,夫唱妇随,从来没有违背过夫君的意思。 只不过这次不同,她脸上略显忧色。 看着夫君道。 “好不容易离开那兵凶战危的是非之地,你又何苦听了旨意,就急不可耐出发? 若你真是想去当官,熄不了心头的志气,也不用往那火坑里跳。 去了京城,咱托托门路关系,你不是和钱龙锡钱大人是故交好友吗? 咱们换个地方任职可好? 那辽东建奴何等凶残悍勇,杀了多少国朝精兵悍将。 别人都不愿去那里,畏之如虎,有的人甚至辞官归乡。 只有你······” 夫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见“砰”的一声,袁崇焕手中的酒杯重重砸在了桌面上。 看见平日喜怒不形于色的夫君,突然发怒,夫人赶紧噤声。 “糊涂,妇人之见。 你当是去集市上买菜呢,拿着圣旨上了金銮殿,还能和皇上讨价还价? 快快不要说了。 我与那山林隐士不同,更与那只会劳碌于案牍之间的文官不同。 我生来就是将才,只是多读了几年圣人之书罢了。 马革裹尸还,战死沙场才是我辈之夙愿。 再者说了,圣旨,就算是中旨,也非同小可,岂同儿戏,哪能我这样的臣子随意更改。 既然皇上下旨召我,而且指定我去辽东赴任,此事就没有转圜的余地。 推辞圣恩,终老林间,你也知并非我愿。 因此这道圣旨,我有意出山,就只能恭敬接下。 君臣之礼是半点废不得的。 朝中衮衮诸公,因我侥幸打了两场大胜仗,皆言我是辽战第一人。 正所谓我已在弦上,不得不发,也不得不去。 何况我的志向就在于此,何日荡平建奴,才是我一辈子的夙愿。 你在家中奉养老人,教育子女,暂且放宽心。 等我在辽东安稳妥当,就着人书信与你报平安,到时候你们北上辽东,再一家团聚。” 安慰好老妻后,袁崇焕看天色还早,就去书房整理自己的案牍文件。 有很多关于辽东之事,需要袁崇焕理出一个头绪来,到了京城好方便可能的皇上召见。 次日一早,王德顺已经在大门外恭候多时,一乘小轿也已备妥。 袁崇焕莞尔一笑,感觉很新鲜。 自己以前就是做到辽东巡抚,又何曾体会过锦衣卫,天子亲卫的伺候。 他对着王德顺一拱手,也不客气,就弯腰进了轿子。 袁家一行人,加上谢尚政三人,谢尚政已经是一副武将打扮。 众人跟着带队的锦衣卫,出了城门,走水路北上。 自此,袁崇焕二度出山,续写自己的传奇一生,不知道他往后的功绩如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这回肯定不会被崇祯处以极刑。 袁崇焕过广州不入,在城郊光孝寺却是遇到了二十个为他送行的故人。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陈子壮,也有后起之秀黎密,欧必元,韩暖,邝瑞露等。 他们都是广东名门望族,虽倾慕袁崇焕,却不愿投其门下,做个幕僚。 还是想在科道正途上努力,将来可以和袁中丞同朝为官,都是同乡互为奥援。 可惜的是他们想得挺美,终明一朝,除了陈子壮,没有一人到京城做官。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