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瑜州之行(六)(1/1)
…… 新年新气象,天气虽冷,神京城内却是热闹非凡。 自打徐平离京后,隆圣帝对于元武和南安讨伐大梁之事,已经召集群臣商议了多次。 最终讨论的结果,几乎也与徐平之前的提议相近,无非细节上优化了些许。 时间已至午时。承乾殿内,大周几乎所有高官都汇集在此,便是纪贤、纪武与纪允也同样就在殿中。 今儿个一早,皇帝便再次召集了群臣,不再是讨论应对之策。梁国的态度,毫无疑问,大家不谋而合,必然是前来求援。 开春在即,隆圣帝已打算调兵遣将了。 殿内群臣围作一片,三位皇子分列在御案两边。 “陛下,此次南征所需的粮饷甚多。诚然,大梁定会有所给予,不过待其到京在做筹调,为时已晚啊。”唐禹锡眉头紧皱,对于外战之事,已经有了定数。作为国税司的二把手,司徒孝康不出来站台,他便首当其冲。 打仗更多的还是拼国力,张岳亦是开口附和。“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陛下,唐司丞所言,有理。若待梁使入境,尚不知几何。当于朝内先行筹措,随后在行补仓亦可。” “哼,说得轻巧。国库那还有银子?二位大人要不先捐点?”萧如讳满脸不屑,连看都未曾看过对方一眼。“陛下,依老臣之见,不如让各州自行筹措,于当地征拨。” 隆圣帝双眼微眯,显然对萧如讳的提议很是不满。“司徒爱卿,你就不打算说点什么?” 闻言,司徒文捶了捶后腰,缓步走到御案前。“是为国家征战,是为江山社稷,没有让人自筹的道理。萧大人说话,历来不怎么靠谱,陛下听听就行。” 萧如讳一听,当即佯怒道:“司徒文,你什么意思?本御首只是就事论事。哼,筹款乃布政府的职责,与老夫何干?你那么有本事,何不为陛下分忧?你青州司徒氏乃名门望族,捐个百万两银子,定然不成问题吧?” “家国大事,还分部门?萧御首,你又说笑了。”司徒文微微摇头。 “你这是偷换概念。司徒文,任凭你巧舌如簧,这也扯不到老夫头上。” 见状,隆圣帝抬手敲了敲御案。“朕要听的是解决办法,不是你们两人吵架。” 见隆圣帝脸色变差,司徒文当即给纪允使了个眼色。“父皇,依儿臣看,筹集粮饷之事,可分三段解决。” “你说说看?”听纪允一说,隆圣帝倒是来了兴趣。 纪允躬身以礼。“父皇明鉴。 首先,咱们可以找百官与京城的商户募捐,凡参与募捐达到一定份额的官员,可授予下阶爵位。 凡募捐数额巨大的富商巨贾,可许其子嗣科举之权。当然,这也只限一代。 首期募捐数额无需太大,在开春之际够拨付南境即可。并且募捐的钱粮当设上限,以防生乱。” 闻言,隆圣帝眉头微挑,余光瞥了一眼身旁的司徒文。于朝廷而言,卖爵确实比卖官面子上要好些。“老七,你继续说。” 纪允再拜。“待第一批粮饷拨出。朝廷就有足够的时间增收赋税,补矿铸币。如此一来,便可再行拨付第二笔钱粮。” 话刚说完,纪贤便微微皱眉。大周的赋税已经增收至数年之后了,再行增赋,无异于把百姓往绝路上逼。铸币多了更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战时。纪允的法子是在杀鸡取卵。不对,纪允可没这个脑子,这是司徒文的法子。 纪贤正欲开口反驳,却闻纪允继续说道:“父皇。我朝赋税已收至若干年后,此番增赋乃不得已而为之。为平民怨,当在此后减免两年赋税,以做弥补。儿臣更愿亲赴民间,广设粥棚,割发代首,以安民心。” “你有心了。”隆圣帝看着纪允,嘴上虽然这样说,内心却冷哼一声。不愧是司徒文这个奸贼,果然一早就安排妥当了。 让纪允出来捞个大功不说,还可以在民间赚足声望。一旦采用此策,只要战争获利,纪允就算未曾参与,同样当记一大功。 得到隆圣帝的认同,纪允作揖再礼。“父皇,待这两批粮饷拨出,想必大梁前来求援的使队也早已入京。届时,大把的银子也就送来了。 旦行如此,既不用从国库出钱,亦不用欠下国债,岂不甚好。”言罢,纪允规规矩矩的退回了原位。 纪允的话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要不傻,都能明白其中的便利。对此,隆圣帝自然也无话可说。“你这法子很好,父皇很欣慰。此事,就按你说的办。” 闻言,纪允会心一笑,赶忙拜谢。“儿臣谢父皇夸奖。” 隆圣帝脸上表情淡漠,手指不停敲打着台面,几息之后,方才开口。“三军粮饷事关重大,你要好好办差。待到事了……”话到此处,隆圣帝顿了一会,而后扫了一眼纪允对面的纪武。“父皇加授你为三印王。” 听闻此言,司徒文当即眉头一紧。隆圣帝的言外之意,纪允定然是反应不过来的。 尚未来得及开口,却见纪允已经跪地谢恩。“叩谢父皇恩典。儿臣必为我大周尽心竭力,不负父皇信任。” “啧,这个蠢货。”司徒文暗叹一声。若非纪允是司徒孝怜所出,他是打死都不愿扶持对方。猪队友。 看着叩首谢恩的纪允,纪武当即眉头一皱。“父皇,七弟如此优秀,实乃我朝之幸。儿臣虽不似七弟这般擅政,却也能提三尺青锋,为我大周领兵出征。”言罢,纪武单膝跪地,抱拳以礼。“南征一战,儿臣愿为先锋,还望父皇恩准。” 隆圣帝眉头微挑,似笑非笑的看着纪武。“此次南征,戍边司暂时还不会去。皇儿打算如何当这个先锋?”几息之后,看纪武还在思考,隆圣帝继续笑道:“是打算去找你外公借兵吗?” 闻言,纪武大吃一惊,全身冷汗亦是随之而下。“父皇明鉴,儿臣岂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