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农村的酒席(1/2)

副乡长叫孙立伟,从县府办派下来镀金的。</p>

少年得志,有几分傲气。</p>

看见梁江涛一家来,听说梁伟是县棉纺厂副厂长,只是冷淡地点了一下头。</p>

之前在县府办的时候,他也去过棉纺厂,厂长、书记对他都是礼遇有加,无比尊敬。</p>

没有见过这个梁伟。</p>

管理区书记彭波倒是很热情,他家也是附近村儿的,打小跟梁伟认识,叫他哥。</p>

“梁伟哥,好久没见你了,一会儿好好喝一杯!江涛兄妹仨都那么大了,好,太好了!”</p>

“彭书记,你干得很不错啊,我在县城里听好多人说你书记干得好,没少替乡亲们说话。”梁伟笑着说。</p>

“这都是咱应该做的,在这个位置上不给老百姓干事儿,那不让人家戳咱脊梁骨吗?”</p>

“何况,有孙乡长这样年少有为的领导给我们指引方向,我就听吆喝就行了!”彭波拍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p>

孙立伟还是端着,也不笑,显得十分冷淡。</p>

今天这个场,他本是不想来的,可彭波非得拉着他来,说梁家村是大村,梁红兵这个面子得给,才不情不愿地来了。</p>

放完鞭炮,已经十一点多了,酒席正式开始。</p>

用的是传统的“四道菜”。</p>

相传是根据圣人周游列国路经此处创立,深刻影响着整个汉东西部地区的饮食文化。</p>

酒席饭菜丰盛、上菜饮酒有序、极具传统文化和儒家礼仪风格。</p>

彰显了尊老敬贤、乡亲和睦的良好风尚。</p>

首先是座次。</p>

桌子是八仙桌,自然坐八个人,最尊贵的宾客坐上首,主要的陪客坐在上首对面的下首,其他人以地位、辈分、年龄落座。</p>

首桌除了孙立伟、彭波、梁红兵、梁江涛父子、熊鲁宁,还有两个村支书,一共八人。</p>

王英和梁江海、梁珊坐在别的桌,由其他村支委作陪。</p>

孙立伟是乡里的领导,又是客人,梁红兵和众人自然推他坐上首。</p>

他也不推辞,径直坐了。</p>

在梁江涛看来,这就有些托大了。</p>

他父亲梁伟是县里来的,是棉纺厂副厂长,享受副科待遇,年龄又大。</p>

孙立伟就算坐在上首,至少也得让一下梁伟吧。</p>

谦让的环节让他直接省了。</p>

不过梁伟当然不会计较这些,让他坐上首,反而让他浑身难受。</p>

刚坐好,已经有伺候席的人端着脸盆过来了,里面是温水,旁边还有肥皂、毛巾,请客人先洗手。</p>

这符合《礼记·曲礼》中“共饭不泽手”的表述,意思是和人吃饭时手必须要干净。</p>

这些年轻人都是村里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每桌三人,专门伺候席面,负责倒酒、端菜、点烟、迎来送往。</p>

他们是不落座的,没事儿的时候就在一旁垂手而立。</p>

村支书家的宴席,再辛苦也值得。</p>

何况,他们也不是全无所得,最后吃剩下的饭菜,就归他们享用。</p>

这是他们几个月也吃不到一次的大餐。</p>

农村的席面,是极尽丰盛的,整场酒席下来,几十个菜可能动了三分之一都不到。</p>

和后世崇尚勤俭节约不同。</p>

那个时代的农村,如果菜弄少了是很丢面子的一件事。</p>

都是尽可能地丰盛,尽可能地多弄,就算浪费了也在所不惜。</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