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留学(1/1)
华夏对南印度斯坦的扶持力度慢慢的提高,粮食、棉花、木材采购量都大幅度增加,金属矿石采购量也从无到有,因为之前这里基本上没有金属矿的开采,只有少量宝石、黄金出产。 华夏在沿海港口开设了多个贸易区,并且建设了一批纺织产业、就地取材生产印度百姓喜爱的传统布料,并且在果阿、孟买根据地建设大型煤铁复合体、民用消费品产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等配套产业,扩大原材料采购量,增加贸易产品生产规模,一部分培育印度市场,大部分供应西亚沙漠根据地,远的直抵欧洲。 从松江出发经过马六甲、仰光、孟买、果阿到苏伊士运河区的定期航班把印度根据地的产品运到了西亚、欧洲,南印度斯坦的特产也得以远销,持续的贸易利润让南印度斯坦实力渐渐增长,从华夏采购武器装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德里汗国一直在对南印度斯坦实行战略压制,试图统一印度,边境冲突不断,武器弹药消耗量巨大。 南印度斯坦军队现在用惯了华夏武器,就再也改变不了对华夏武器的依赖,华夏产燧发枪、弓箭不仅方便快捷,威力大,而且射程远,能在对方射程外大量消灭德里汗国的有生力量,使其不敢发动决定性的进攻行动,因为伤亡实在是太惨重了,德里汗国扛不住,何况边上还有西印度斯坦在虎视眈眈? 德里汗国充分感受到了三国拉扯对抗的痛苦,稍微有点想法对方两家就抱团取暖,联手对付自己一个,二打一不公平!可是人家两个根本就不管不顾,就是联手打一个,你咬我呀!而且自己的象兵越来越不占优势了,震天雷一起爆炸、火炮齐射都能吓跑大象,剩下的大家都差不多,消耗战打不起啊! 印度三国打打停停一直没有消停下来,但是三国中的德里汗国越来越虚弱是不争的事实,反而南印度斯坦实力日益见长,逐渐有赶超德里汗国的趋势,西印度斯坦虽然增长不多,但是也没有削弱多少,因此三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隔几年就是一场大战,消耗完了停下来恢复,差不多了再战!每次大战期间,华夏给另外两国的武器弹药销售都不限量,而且给与价格优惠,保证德里汗国不能获胜!三方越打仇恨越深,甚至到了不用动员就能召集大军的地步,而德里汗国已经忘了最初的目标统一印度了! 华夏根据三国的经济能力,确定军火销售价格,确保每年三国都能买得起,但是采购规模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样就能让三国军队数量逐年降低,能装备得起的人数越来越少,一直到都不足十万人,然后是八万人,现在基本上是六万人左右的装备近代化武器的军队,其他传统军队规模也不大,德里汗国有八万多点,另外两国不足五万,军事实力已经削弱到了从前的一半都不到了,威胁程度大大降低,而人民军的针对性特战行动仍然在持续,目标就是基层宗教极端势力成员,越境打击的理由非常好找,因为边境争端天天都在发生,德里汗国的扩张野心一直与实力不成比例,但是仍然不停的膨胀,所以人民军的打击也一直在持续,德里汗国的宗教极端势力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基础被摧毁,华夏修改的新教义在基层得以传播,信奉新教义的信徒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和佛教、锡克教友好相处,德里汗国的内部宗教势力分化加剧,四分天下的大形势形成,德里汗国的实力削弱到了华夏认定的低威胁等级,依据藏南军区参谋部的分析和评估,藏南军区一个山地师部队基本上就能消灭德里汗国军队主力,加上骑兵集群可以快速灭亡德里汗国,人民军总部这才把藏南军区的战备等级调到二级,但是从孟加拉国、藏南两个方向压迫德里汗国的格局没有改变。 之后的阶段,华夏借助葡萄牙盟友的手,向欧洲各国在非洲、美洲殖民地和属国持续输出印度劳工,葡萄牙商会以劳务输出方式源源不断向各国殖民地输入劳动力,印度劳工被葡萄牙商会用很低的安家费征募,然后一船船送到了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和属国,葡萄牙商会赚了大钱,印度三国的适龄年轻人一批批的前往了刚刚开辟出来的殖民地,垦荒、种植、做工、做佣人、参加殖民军,努力为自己的前途拼搏,分散到几十个殖民地和属国的劳工想凭自己回到印度根本没有可能,极度缺人的殖民地也不愿意放任劳工自由流动,印度三国的年轻人为之一空,这样没有了人口数量优势的印度莫卧儿三国就更加不能构成威胁了! 获得了很多非华夏籍劳工的殖民地发展开始提速,加上引进华夏技术和生产线,连美洲、非洲殖民地发展起来也是速度毫不逊色。美洲、非洲殖民地和属国均变成了多民族混居,文化、语言、肤色都开始融合,并且慢慢形成了当地独有的特色,殖民地与母国,属国与宗主国的文化差异慢慢拉开,而更为重要的是制度形式也拉开了差距,双方出现了离心倾向,之所以这么早出现离心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发展理念已经开始不同,而输入发展理念的正是各国的留学生,因为殖民地属国的独立性,大多数与华夏关系良好的殖民地属国也开始向华夏帝国派遣留学生,数量多少不一,专业选择不同,学到认知和发展理念也出现很大差距,但是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留学生共同都具备的,那就是民族主义和国家概念! 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已经有十多届,人数也是越来越多,这些人回去后都成为了精英人物,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想变革,民族主义快速扩散,国家概念重新认知,制度建设也是推陈出新,更多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室统治,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全面加速阶段,各国都是自顾不暇,而殖民地和属国的思想风暴也趁机席卷美洲、非洲,要求独立甚至与母国、宗主国彻底切割的思潮兴起,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源自留血的大变革来的非常猛烈,欧洲主要国家全部受到冲击,很多王室被彻底推翻,失去了世袭罔替的王位继承权,王室要么被废黜,要么被驱逐,只有英国、荷兰的王室得到了本国百姓的认可得以保留,西班牙、葡萄牙王室只得到了象征性的保留,没有表决权,没有王室年金,只有一部分庄园、城堡和金银珠宝,当然投资的股份归王室,所以还不是太惨,生命也没有危险,但是封建制度被全面打破,类似英国的议会立宪制被建立,王室保住了生命和一部分财产,大部分王室成员选择了华夏帝国的驻军港口城市定居,从事与华夏帝国相关的贸易,有的干脆去了华夏的共管城市,弗朗西斯亲王定居马尼拉城,奥伦治亲王定居东华城,专门从事华夏在西班牙、荷兰的奢侈品贸易,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葡萄牙国王虽然保留了象征性的王位,但是刚刚恢复独立没有多久的葡萄牙对王室的认同感不高,一次王室除了王宫和几处庄园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好在当初在澳门购置了一些产业,甚至购买了华记在澳门的一部分产业的股票,每年的分红也不少,一次葡萄牙王室成员绝大多数来到了澳门定居,国王是象征,只能留在里斯本王宫,履行自己的吉祥物职责! 葡萄牙的本土制度变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时,南美的巴西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呼声就响起来了,并且愈演愈烈,葡萄牙在巴西殖民地有白人移民不到二百万,土着、黑奴、混血儿有三百多万,这只是在殖民地总督管辖范围的人口,雨林地区和巴拉圭地区的土着、混血儿没有统计在内,反正加起来不超过七百万,但是面积很大,名义上有七八百万平方公里,能全面掌控的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面积,而华夏帝国的里约特区占地八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多万,学生军十多万,与葡萄牙殖民地毗邻。 葡萄牙巴西总督府有驻军一万多人,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近代化军队,剩下的是当地仆从军,人数超过十万人,一多半是殖民地出生的白人和混血儿,一小半是印第安人和黑奴,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支持殖民地独立,武器装备比葡萄牙正规军稍微差一点,但是差距不大,因此战力上远远超过葡萄牙正规军,巴西总督府岌岌可危! 仆从军没有立刻对总督府采取军事行动,独立运动领导人冈萨雷斯是一个白人混血儿,父亲是殖民地驻军一个团长,冈萨雷斯从小在里约特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中学毕业后被父亲送到了华夏的旅顺留学,他留学的学校就是旅顺人民军讲武堂,学习的是山地作战和混成战术,毕业后回到了巴西殖民地,加入了殖民军,现在是独立运动领导人,大多数正规军都认同冈萨雷斯的观点,不愿意与仆从军为敌。冈萨雷斯向巴西总督发了劝降书,他不希望有太多的流血牺牲,葡萄牙议会忙着制度改革的大事,无暇顾及美洲殖民地,巴西总督是一个亲华夏的贵族,对议会剥夺国王的权力耿耿于怀,因此巴西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情况他根本就没有报告给新的议会制政府,在收到冈萨雷斯劝降书后就率领一万多正规军投降了,巴西殖民地独立,冈萨雷斯就任巴西首任国家元首,整编了十多万殖民地军队,并且开始组建议会制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华夏帝国发出照会,希望与华夏帝国建立外交关系。 华夏帝国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复冈萨雷斯政府,因为华夏与葡萄牙是历史最悠久的盟友,虽然葡萄牙当时国王失去了王位,但是与澳门总督府合作还是很愉快的,葡萄牙王室也通过澳门总督府与华夏帝国进行了全面的沟通,并且一恢复独立就对华夏全面开放,撤回澳门、马六甲驻军,因此华夏不希望与朋友产生隔阂,通过驻葡萄牙大使馆,华夏与国王和葡萄牙议会进行了沟通,国王现在是只是吉祥物,连表决权都没有,只能表示没有意见,议会则是勃然大怒,立刻装备与冈萨雷斯政府开战,并且希望华夏帝国帮助收复巴西殖民地。 华夏思考了几天后回复葡萄牙政府议会,这是葡萄牙和殖民地的内战,双方都是同胞,华夏帝国不想参与任何一方,保持中立,因为与双方都是多年的老朋友,因此不会插手,华夏帝国不想沾上一点鲜血,华夏帝国尊重葡萄牙和殖民地的选择。 冈萨雷斯得到的答复是暂时不进行建交谈判,但是一切经贸往来照旧,冈萨雷斯一下子放下心来,这就是不明着表态,暗中支持呗!秒懂!我们没有外交关系,但是我们有贸易关系! 葡萄牙的本土人口不到一千万,与巴西殖民地相当,驻军更是比殖民地还少很多,因为与华夏结为盟友,华夏在葡萄牙有驻军,虽然不多,但是欧洲没有谁敢侵略葡萄牙,因此驻军主要在殖民地,尤其是巴西,本土正规军不足五万,其他旧军队也有几万,但是都在贵族手里,而贵族刚刚才被议会剥夺了很多权力,这些军队根本就调动不了,葡萄牙就算是调全部主力去美洲,兵力也不到冈萨雷斯的一半,而且海军也没有这么大能力一次运输几万人去巴西,顶多一万人是极限了!这样去就是肉包子打狗,给冈萨雷斯上菜!葡萄牙议会的新贵老爷傻眼了,打不过!只能求华夏帝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