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2章 君臣一心(2/2)
只要不在未来参预谋反,李承乾这一辈子都会优隆厚待。</p>
当然,历史之上“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皇帝大有人在,危难之际许下种种好处,转过头一旦危及皇权便狠下杀手翻脸不认人,但三人都清楚,李承乾绝不在此列。</p>
这是一个性格比较率真的太子,也缺乏那等杀伐决断的能力……</p>
……</p>
君臣几人发泄了一番情感,愈发觉得彼此之间竭诚以待、毫无隔阂,彼此相处亲近了许多。</p>
内侍将茶水又换了一遍,房俊谏言道:“如今赞婆应邀率领万余胡骑前来助阵,却受到军中上下之提防敌视,殿下应当施恩一下,予以褒奖,尽收其心,亦能使其卖力襄助东宫。”</p>
大唐与吐蕃数次冲突,更有胜负,使得两国军队相互敌视,乃是正常。不过赞婆此番率领一万胡骑前来长安,却因为唐军之提防敌视而导致本身士气低落、顾虑重重,不肯尽力作战,实在是有些可惜。</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只要李承乾能够予以褒奖,唐军必然收起敌视之心,吐蕃胡骑亦能感受到自身之重要,愈发尽力死战,这对于东宫力量之提升将会极为明显。</p>
几句好话、一番作态便能使得万余吐蕃胡骑拼死力战,何乐而不为呢……</p>
李承乾略一犹豫,颔首道:“便依二郎之言……只不过吐蕃人对大唐始终虎视眈眈,必要之提防还是要有的。”</p>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是敌对之国?</p>
房俊却摇头道:“殿下明鉴,噶尔家族如今倍受排斥,那位松赞干布更是毫无顾忌的显露打压之姿态,导致噶尔家族危难重重,动辄有倾覆之祸。其之所以被迫举族迁徙至青海湖,便是因为松赞干布意欲使其成为吐蕃与大唐之间的缓冲。故而,噶尔家族虽然是吐蕃的一份子,但是与逻些城之恩怨仇恨,却已然不可弥合。与其让噶尔家族不得不承受逻些城之压迫与大唐为敌,何必趁机施恩,将其拉拢过来?且不说眼下这万余吐蕃胡骑可以极大提升东宫之力量,若殿下心中仍有开疆拓土之宏愿,更要对噶尔家族加以笼络,毕竟往后至少五十年,河西诸郡之安危,或许尽系于噶尔家族之一身。”</p>
李承乾动容:“禄东赞固然一代人杰,可既然不容于松赞干布,其地位、势力必将大大折损,居然依旧这般重要?”</p>
马周与李道宗也齐齐看向房俊,面露不解。</p>
这两位都是名垂青史的厉害人物,但是限于见识之匮乏,却并未能够认识到西域之重要。</p>
事实上,固然诸多朝代都努力经营西域,可除去屈指可数的几个富含战略目光的当世人杰之外,又有几人能够清楚的道尽西域之于中原之重要?</p>
最近的一个,还得是隋末唐初那位经略西域,致力于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四十国臣服朝贡于隋朝,拓疆数千里,被称为“交通中西,功比张骞”的裴矩……</p>
房俊觉得有必要给面前这几位君臣好生普及一番西域的战略地位,能够将西域之重要性在朝中得以传播、延续,免得以后动辄抽调安西军之精锐,导致西域兵力空虚、补给不足,最终沦陷在异族铁蹄之下,致使一代又一代经略西域的汉人心血空流,遗憾千秋。</p>
……</p>
时代是有着极大局限性的,尤其是信息流通不畅的古代,人们几乎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对于外界的认知极为匮乏,有限的见识几乎全靠书籍得来。</p>
然而在古代,总共能有几本书?</p>
夸不夸张的说,在古代一个大儒一生的阅读量,或许还不如后世一个小学生……当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那是另外一回事。</p>
喜欢天唐锦绣请大家收藏:()天唐锦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