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三十七章 惊变(1/2)

家国情怀也好,个人利益也罢,崔敦礼既然决定要与山东世家分道扬镳,便只能站在东宫这边。</p>

他也不认为东宫的形势当真如外界所见那般穷途末路,有房俊、李靖这样的军中大老坚定力挺,有于志宁、孔颖达、陆德明那等门生遍天下的当世大儒忠心扶持,即便将来当真易储,东宫也不是谁想摁死就能摁死的。</p>

况且当今论实力、论官职、论权力皆乃当朝、满腹才略计策的儒者不足为恃,甚至会坏了大事。</p>

比如意欲心有不甘意欲期待陛下食药之后有什么闪失,从而预作准备,那可真真是取死之道。<b</p>

一旦有所动作,陛下即便当真命不久矣,也一定在殡天之前将东宫处置干净,否则岂能留下皇权内斗之祸源,待他死后帝国陷入纷争崩颓?</p>

房俊自然明白崔敦礼言中未尽之意,也顾不得酒宴吃了一半,当即起身道:“吾这边前往东宫,你也速回兵部坐镇,将一应军械、粮秣都盯紧了,万不能让其余十六卫军队得到充足补给。”</p>

掐住军械辎重供给,才能使得晋王那边投鼠忌器,不敢肆无忌惮的发动。</p>

否则就算晋王不敢大动刀兵,也势必会被军队所裹挟,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到时候局势崩坏,再难挽回……</p>

“喏!”</p>

崔敦礼赶紧起身领命。</p>

房俊披了一件蓑衣,两人一前一后出门,崔敦礼蹬车启程,房俊则带着十余亲兵部曲策马冒雨疾驰下山,直奔长安城。</p>

……</p>

细雨之中,太极宫红墙碧瓦,朦朦胧胧。</p>

这座当今天下最具恢宏气派的雄伟宫阙迷蒙于烟雨之中,似乎缺少了以往的堂皇之气,多了几分软弱萧瑟……</p>

自李二陛下东征而回,一直卧床不起,易储之事愈发甚嚣尘上牵动天下,各方势力都不敢放过宫内任何消息,皆趁着李二陛下并无过多精力之时不断收买、安插,致使偌大一个太极宫好似一个筛子一般四处漏风,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消息瞬即传至宫外。</p>

李二陛下连续召见番僧,自然瞒不过那些在宫内安插耳目的各方势力……</p>

晋王李治得到消息之后,整个人顿时忧心如焚、如坐针毡。</p>

戌时初刻萧瑀抵达晋王府后院书斋的时候,便见到李治一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难安的模样……</p>

见礼落座,萧瑀安慰道:“殿下不必太过担忧,陛下乃是千古少有之明君,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断不会贸然大量服药以至性命出现危险。”</p>

李治欲言又止,只闷声让萧瑀喝茶。</p>

他是担忧父皇的身体么?</p>

当然也有这个原因,父子亲情岂能全然无存,但他更担忧父皇若是因为服食丹汞之药而出现意外,会导致易储之事再添波折。</p>

毕竟直至眼下,易储的诏书尚未起草,东宫太子依旧是名义上的储君……</p>

父皇活着的时候颁布诏书易储,他李治上位名正言顺,天下无人敢不服;可万一易储诏书未及颁布父皇便出现意外,他再想坐上那个位置就等发动政变,名不正言不顺,即便最终事成,也难免在史书之上落得一个“篡位”之骂名。</p>

萧瑀察言观色,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李治的心事,也不禁捋须沉吟。</p>

他也认为李治的担忧确有必要……</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现在李二陛下虽然回京,但关中局势却并未恢复至以往模样,关陇兵变致使原有的政治格局产生天翻地覆之变化,甚至就连谁是敌、谁是友都模湖不清,整个利益集团处于分崩离析之边缘。</p>

这一切应该随着太子登基而重新打破、重塑,然后在斗争当中趋于稳定,但却随着李二陛下强势回归戛然而止。</p>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p>

尤其是“百骑司”与东宫眉来眼去,双方未必没有在私底下达成一些协议。而“百骑司”如今几乎掌控着整个太极宫的安全重任,若想做出些什么大逆不道之举措,即为便利。</p>

毕竟一旦陛下殡天,获益最大的便是东宫太子……</p>

书斋之内一时气氛凝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