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争议(1/2)

“启禀魏王,魏博叛将李公佺、史仁遇,昨日已被押出天牢,处寸磔之刑。”</p>

“很好,将他二人的头颅,悬挂到封丘门外,再设一块石碑,刻明所挂头颅的姓名籍贯、所犯罪行,以供过往行人观瞻。”</p>

此时此刻,齐慎头戴纱帽、身着紫袍,正在文德殿内,与文武群臣讨论政事——皇帝李允也在,只不过对方全程皆不说话,坐在原位,仿佛木雕泥塑一般。</p>

“诸位可还有什么要进言的吗?”</p>

眼看时辰已经不早,马上就要到退朝了,齐慎清了清嗓子,询问众臣道。</p>

大殿左侧,礼部尚书赵霖出列道:“启禀魏王,近日有契丹国、渤海国、新罗国、日本国、南诏国等外藩使者,奉本国君主之命来京朝贡,希望能受到魏王的亲自召见。”</p>

“来朝贡就是了,怎么还要孤亲自召见?”</p>

齐慎愣了愣,心中颇为不悦,本想直接拒绝,忽又觉得不妥,犹豫片刻后,开口道:“找个合适的时间,安排契丹和渤海的使者入宫,孤会在拱宸殿设宴接待他们。”</p>

“至于其他几国的使者,孤没那么多时间一一理会,就由你们礼部自己想办法招待吧,需要多少费用,报到政事堂,从户部仓癝支取。”</p>

新罗、日本、南诏距离魏国太远,这些小国对齐慎谈不上有什么威胁,所以他没兴趣关注,倒是比较想见一见契丹和渤海两国的使者。</p>

五代初期,契丹对中原来说是个不容小觑的威胁,在耶律阿保机的治理下,这个草原政权势力日渐强盛,后来更是数度南下,不断入侵代北、幽州等地,将几十万汉人掳掠为奴。</p>

渤海则位于契丹的东面,原本是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在辽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实力强盛、汉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可惜在原来的历史上,渤海国由于立国太久,国力经衰落,又碰上了上升期的契丹,最终在后唐同光三年,被耶律阿保机灭国。</p>

不过如今还只是大顺二年,距离契丹灭渤海还有三十多年。在齐慎看来,自己他日若能控制整个河北,完全可以选择与渤海国结盟,一起对付契丹。</p>

接待契丹与渤海使者之事定下,眼看群臣无事启奏,齐慎挥了挥手,正打算退朝。</p>

御史大夫韦震忽然出列,从袖中取出一道奏札,拱手下拜道:“魏王,臣有本启奏。”</p>

“哦,是什么事?起来回话吧。”齐慎一面命人将奏札呈上来过目,一面好奇地问道。</p>

韦震和裴迪二人,乃是齐慎当初设置崇文馆时,亲自考核选取出来的人才,曾经被他派到葛从周身边担任监军,后来又被召回京城。</p>

韦震站起身来,徐徐开口道:“臣蒙魏王信任,忝列御史台,既为言官之长,便有为国进言之责。臣以为,魏王当年所定之军制,如‘跋队斩’、‘士卒刺字’,皆属恶制,理当废除。”</p>

“当年殿下初创大业,创‘跋队斩’之制,激励将士用命,此亦形势所迫、无可厚非,然而时至今日,此制已不可复行,主公用兵动辄数万,十数万,万一将来有哪个大将不幸为敌所杀,其部下士卒,必畏死而叛逃,如此岂不是祸患无穷么?”</p>

“放屁!胡言乱语,危言耸听!”</p>

听到韦震如此言语,一旁的兵部尚书李振,顿时勃然大怒。</p>

“跋队斩”与“刺字”,都是李振当初向齐慎提出的办法,如今韦震反对,他自然认为对方是在针对自己,当场训斥道:</p>

“军令不严,何以治军?魏王麾下的将士,这么多年来之所以百战百胜,正是得益于‘跋队斩’与‘刺字’之制,你这百无一用的腐儒懂得什么?难道你想让殿下自废武功不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