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迈向新时代的阶梯(1/2)

开个小玩笑。</p>

凭邱睿现在的脑子,怎么可能看不出这种突然出现的大额系统奖励,其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机制。</p>

仔细算起来,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这么高额的奖励了。</p>

只不过前两次距离现在稍微有些久远,出现在他陷入沉睡前,而且都和核聚变有关系。</p>

第一次出现在首台改良版的“太阳岛frc生成注射器”试验成功时,相当于开启了海蓝星文明通往磁化靶聚变的大门;</p>

第二次出现在“拟·金乌堆”试验成功时,彻底打通了这种效率比托卡马克装置低,但又是货真价实可控聚变的技术途径。</p>

这是第三次,关键节点就在于太空电梯开始下放缆绳。</p>

那么系统这种奖励背后的机制就呼之欲出了——</p>

‘文明的时代进步节点奖励吗?而且永恒号上有的还不算,必须是在现实中凭借本文明亲手建造的才行。’</p>

‘就是不知道,等建木计划彻底完成,还有以氘和氦3为燃料的二代可控聚变装置落成后,又会给多少呢?’</p>

‘有趣……’</p>

……</p>

几天后,斩蛇殿正下方赤道上的海下锚地上。</p>

驾驶着深海工程潜艇的工程人员,完成了最后一段沉管的安转工作,并用长得像蟹螯一样的机械臂,拧紧了内部嵌合机构。</p>

这座下粗上窄、整体呈圆台状的水下中空沉管,就此紧紧扣在了海下半金字塔的地基上。</p>

只要抽干中间的海水再加上足够的气压,就能形成一片无水空间,类似于建造大桥桥墩时采用的围堰。</p>

虽然被正式命名为“tkdt-1b”标号的超级混凝土,具备在水下凝固的性能,但考虑到施工质量以及今后的使用寿命等问题,建木计划项目部还是决定在施工过程中,要排除海水的影响。</p>

之所以没有建造一个从海面直通海底的围堰,则是因为地基实在是太深了。</p>

最深处位于海下两千多米,水压相当于200个大气压强以上,即便有材料能扛得住这种水压,拼接成长达两公里的套筒后,也不可能承受得住,除非这个套筒贼厚实。</p>

具体需要有多厚呢?</p>

工程人员简单计算了一下,假设套筒的横截面是圆形,为了把底边长500米的金字塔都罩进去,管内直径至少也要达到708米。</p>

那为了对抗这种恐怖的水压,管壁的厚度至少也要达到800米才行。</p>

如果采用金属铸造,整根2公里长套筒需要耗费的材料,将会达到恐怖的亿吨级,而且还不是1亿,是好几亿!</p>

这已经不是在吹牛逼了,是他妈在吹航母。</p>

因此工程人员在考虑过诸多施工方案后,采用这种海下沉降的方式。</p>

如此一来,只要保证施工区所在一小片空间没水,方便混凝土凝固就好。</p>

而这对于已经具备最大潜深4000米大型军用潜艇建造技术与经验的蔚蓝科技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挑战。</p>

至于如此高的气压下,施工人员要怎么进入其中,则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p>

能够在超高气压下正常运转的工程机械,早就在建木计划的立项之初,便由福工集团承接、同步开启。</p>

多年来,福工集团在蔚蓝科技的扶持下,专项组快速迭代十几次,终于在今年年初造出了能通过数百项极为严苛测试的试制机型,解决了这一奇迹工程的水下施工机械问题。</p>

此刻,站在蓬莱岛建木计划项目指挥部中的一众工程人员,看着大屏幕上正在迅速向外排水的水下沉管,心中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p>

虽然整台太空电梯的全面落成尚需时日,但就凭眼前工程建设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而言,已经足以被称为人类工程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了!</p>

真不知道等建木计划彻底造好后,又会是怎样一副巍峨的景象……</p>

想到这,原属华国工程院,现移籍到新组建联邦工程院、承担建木计划副总设计师的孟伯约院士,激动到怀疑自己是不是得帕金森了。</p>

这手,还有这腿,为何抖得如此厉害?</p>

站在指挥中心后方观众席上,受邀前来共睹这一盛况的全球各大媒体记者们,脸上的表情不一而足。</p>

除了和前方那些项目组工作人员一样的激动与震撼外,还有不少人表情中有着一丝……复杂。</p>

就比方说手中握着相机的某位有着一头红棕发色的记者,此刻看着大屏幕上的画面,就多少有些手足无措。</p>

他叫艾尔比,来自欧联,原本是白旗国白新社的记者,现在被调任到了欧联新闻部工作,正好赶上了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p>

事情的起因是联邦政府在讨论之后,认为可以借助对建木计划一期工程进展的报道,进一步加深全海蓝星的凝聚力。</p>

刚刚上任的艾尔比,因为从前就是主要负责科技板块新闻采访的,自然就被派了过来。</p>

然而在首次抵达莱恩群岛后,他和他的同僚们,就深深的被宏伟科幻的蔚蓝之城和蓬莱岛震撼住了。</p>

</p>

现在再看到这恐怖的太空电梯建设场景,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此刻的心情好了,只觉得仿佛灵魂都在为之颤抖。</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