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开始混一戎华(1/1)

好书推荐:

辽王在长春堡呆了五天,除了要在原来的长春堡的基础上规划未来的长春卫城址外,还要考察四周屯垦地形,更要亲切接见海西女真各部的头人们。 海西女真各部虽名为女真,但是经过蒙元时期的统治,其风俗和蒙古人更为接近,民风彪悍,成为哈拉温山以东蒙古贵族征战时的主要兵源。 此次北上嫩江,明军再次打残了赖哈出手下大将赖腊武,彻底震慑了海西女真各部。 先前在长春堡附近犹豫观望的各个部落头人争先恐后地到长春堡觐见辽王,有的进奉貂皮,有的进奉海东青,有的进奉小豹子,有的进奉百年人参,那个锡伯国王还送了两头好玩的小黑熊…… 朱植收礼都收到手软。 在后世,这可是轻则受纪律处分,重则要吃牢饭的事儿。但是在前世,不收礼,那就是对少数民族兄弟的不尊重、不友好、不礼貌,甚至是不讲大局,不讲政治。 当然,大明辽王也是极尽慷慨之能事,结女真各部兄弟之欢心,回赠了一大批盐、茶等紧俏之物。 在长春堡逗留期间,朱植白天组织明将士兵和各部落的勇士们以武会友,遇到优秀者,就极尽拉拢之能事,又招了三百部落兵作为自己的亲卫。 到了晚上,他还要和头人们搞个篝火晚会什么的,一边载歌载舞,一边吃着烤肉,把酒言欢。 在这其乐融融的气氛里,辽王又开始忽悠: “各位首领,只要你们各部落相安无事,永远盐茶无忧。” “只要你们听从大明调遣,以后还会有让这烤肉更加美味的香料。” “只要你们仰慕中华,汉人有人东西,你们也会有……” 尽管辽王的这些忽悠越来越公式化,这些部落头人们还是千恩万谢。 大明的威望迅速向更偏远的森林深处、大江下游传播,远在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的野人女真,也就是东海女真,后面也陆陆续续到长春城或沈阳城同明朝进行纳贡贸易。 但是,前来的女真部落实在太多,除了乌拉、哈达、辉发、叶赫等四个历史上着名的海西四部外,还有其他三十多个小部落。 朱植只记住了两个小部落的名字,一个部落叫完颜,也就是金室皇族完颜的后代,现在剩下三、四百户,让人唏嘘不已。 撇开民族偏见不谈,完颜家族和中原王朝好多开国家族一样,也是英雄辈出。 朱植最佩服的就是那个叫完颜亮的海陵王,虽然短命,却写出了“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这样雄迈古今帝王、打破华夷之辩壁垒的诗句。 即使到了后世,国人能够始终坚持金瓯不能有缺、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宝岛,也是这种精神和格局的传承。 相反,在国人尊崇的许多所谓汉家英雄中间,竟然有少数人,缺乏这种精神和格局,动不动就要卖东北、卖西域,比签订卖国二十一条的袁大头还袁大头。 辽王现在有了一个新想法,就是随时准备用完颜亮的这一句话,对女真贵族们进行统战工作,也叫混一戎华。 女真人总不会反对他们老祖先说过的话吧? 朱植记住的另一个部落就是朱植派宋忠苦苦寻觅的锡伯,只有不到两千户,头人却号称国王。 尽管他们和女真人有较大区别,和鲜卑人族源关系更近,蒙古人还是把他们列入女真部落,称为黄头女真。 到了后来的满清,又把他们拉入新满洲。 直到后世,这个民族仅仅发展到十几万人。 但是在中华大一统的历史中,锡伯人悍勇无比,擅于骑射,组建的锡伯营,和索伦营并称大清帝国两大杀手锏,东击沙俄,西灭阿古柏,南征缅甸,为华夏立下赫赫战功。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善于向汉人学习的民族,不仅会使用多民族语言,还会种植水稻、养猪腌菜等各种农耕民族的基本技能。 当真正的满族人全部汉化,甚至忘记了满语后,只有神奇的锡伯人还会说满语…… 总之,朱植对锡伯人充满了敬意。 锡伯国王虽然只送了辽王两头小黑熊崽子和十名部落勇士,他却回赠了二十匹马和五支极其珍贵的迅雷铳。 而在锡伯王送的部落勇士中,有一对兄弟不仅作战骁勇,枪法也很精准,迅速成长为辽东军的骨干。辽王还根据鲜卑慕容氏汉化的历史,专门给他们分别取了两个汉名,一个叫慕华、一个叫慕夏,也算是混一戎华的优秀成果了。 乌拉头人显然是有备而来,在众多头人中献礼最重。 他不仅进献了参茸和溃逃到乌拉地盘上的三百户蒙古人,还献出了一双儿女,说是专门服侍辽王殿下,弄得朱植哭笑不得。 不过,当他听说这个头人的儿子叫亦失哈时,猛然想起历史上曾为大明开疆拓土数千里,和郑和齐名的水师名将易信来,他的女真名字好像就叫亦失哈! 乌拉头人告诉辽王,亦失哈时年幼时曾被蒙古人抓去并被阉割当了太监,只因这次纳哈出被明军击败,他才得以乘机逃了回来。亦失哈精通汉、蒙、女真数种语言,熟知松花江两岸地形水情,可为辽王身边的通译和向导。 朱植认真审视了一下眼前这个女真男孩,十七八岁,也许是因为被阉割的缘故,有点文文弱弱。 见辽王一直盯着自己,亦失哈却毫不怯场,双目炯炯有神,竟然抬头直视眼前这个屁大的王爷。 朱植顿时觉得很没面子,决定先考察考察再说。 七月八日,朱植在亦失哈的向导下,前往位于松花江上游的乌拉部落继续考察。 在后世的记载里,那里有一个叫吉林乌拉的地方,也就是后世的吉林城,地处松花江大拐弯处,上下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激,十分适合利用水力冶炼。中下游水深岸阔,适合舟师行动,可以直达金国故都上京阿城即后世的哈尔滨附近,进而抵达黑龙江,最后向东通向大海。 等朱植一行到达乌拉部落聚集地的时候,亦失哈充分展现了他活地图的天赋,带领朱植走遍了松花江大拐弯处的每个犄角旮旯。 可惜的是,亦失哈虽然熟悉这一带松花江的地形民情水情,可不识字,更不会绘图。 朱植虽然会绘图,却不知道前世松花江两岸地形、民情、水情。 二人就象一个瞎子背着一个瘸子在冲锋,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绘好松花江大拐弯处两岸二十里的地形地貌和聚集村落,初步选好了船厂地址。 辽王让乌拉头人在此组织人力开始伐木,准备用作修建码头和造船的材料,待明年开春后,明军再以金银或盐茶、粮食、布匹相谢。 离开吉林乌拉的时候,朱植心中十分高兴、十分自得。 这次北上最大的收获不是再次击败赖腊武,也不是收服几十个林中部落、女真部落,而是捡到了亦失哈这个宝。 他决定把亦失哈先留在身边,好好培养一番。也许不出三年,此人将成为他依托三江河道经营辽北、混一戎华的一把利器。 由于担心亦失哈回到广宁后会受到歧视,他给亦失哈起了个汉名,叫易信,字守之。 他还向乌拉头人许诺,只要易信立了战功并学会书写一千个汉字,就让他回来镇守海西女真各部。 七月十二日,辽王带着易信回到长春堡,然后对董兴交代一番,让他率领广宁中护卫的左军继续镇守这里,执行蛙跳战术,建设长春城,自己带着其他人马南返。 有了海西女真各部的支持,他现在对贯彻蛙跳战术很有信心。 一路上,朱植又带着郭英、张石实地查堪了大黑山一线的历代古迹,如东辽河上游的燕国古城,辽金元三代在开原路建造的众多佛塔,帮助大家加深对辽北之地的印象。 这里不仅土地肥沃,也曾经人口众多,早在战国时期,华夏先民已经在此传播农耕文明,是天然的屯垦之地。 有辽以来,东北的各族统治者都信奉佛教,喜欢修建佛塔。从长春堡到沈阳堡,凡是河流交汇处,多有佛塔作为地标,非常好辨识,刚好成为安置移民的显着地标。 辽王不时畅想,今后,只要沿着这条路线向北蛙跳,他迟早会将辽阔的松嫩平原化为大明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