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1章 君恒书记的“投名状”?(1/1)

“先说一下毕超贤同志吧,是位老同志了。以前还是我的领导。” 王君恒笑了一下,丝毫都没有不好意思。 他能够后来居上,本来就代表着他比毕超贤厉害。 毕超贤当了八年的行署专员,这可不是“勋章”,而是“嘲笑”。 “毕超贤这个人吧,非常固执,自己认定的事情,一般人根本就没办法改变他。而且他也不太擅长和上级领导搞好关系。” 在徐兴凯面前,王君恒倒是直来直去,没有什么隐瞒。 徐兴凯微微颔首,表示理解。 当惯了一把手的人,大多都是这样的性格。 他徐兴凯何尝不是如此? 不过他和毕超贤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性格强势,但也擅长和上级领导搞好关系。所以毕超贤快到退休了,也还在西州待着,没办法解决一个副省级。 “省长,我先声明啊,我对毕超贤同志,是比较敬佩的。这位老同志能坚持原则,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认真,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现在啊,我们很多年轻干部就缺少这种宝贵的品质。对待工作,也是敷衍了事的居多……” 徐兴凯点了点头,说道:“君恒书记说得很有道理,确实如此。” “实话说,以前敬明书记在的时候,我也不止一次向敬明书记提过建议,毕超贤同志在西州工作了三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临到退休了,是不是考虑给他解决一下级别和待遇的问题。” 王君恒很认真地说道,神情十分诚恳。 “敬明书记答应我研究一下,可能因为其他工作太忙,也可能是为了西州地区的干部队伍稳定考虑,一直都没有付诸实施。” “但我还是那个意见,这样对待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似乎有些不妥。所以,我现在也很正式地向省长建议,慎重考虑一下毕超贤同志的级别和待遇问题。” 这番话情真意切,不知道的,一准会以为他和毕超贤的关系多好多铁。 实话实说,如果在卫江南没有去西州之前,王君恒向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这样的建议,那还真的可以算是“一身正气”“大公无私”。 徐兴凯笑了笑,说道:“能够得到君恒书记这么鼎力推荐,那毫无疑问,毕超贤同志的个人操守和工作成绩,都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我也是刚来,对情况还不是非常了解,如果贸然向庆文书记提出这样的建议,似乎也不是十分的合适。” 王君恒立即点头称是。 徐兴凯这个顾虑自然是有道理的。 他一来,别人都不提,直接就要将毕超贤调到省里来,这醉翁之意不要太明显。 就算他真的是大公无私,在其他人眼里,也是别有用心。 王君恒今天既然主动提出要来给徐兴凯拜年,自然是把这事儿的前因后果都捋明白了的,只会指出问题,不能提供解决办法的下属,不会得到领导的看重。 “省长,西州的情况呢,是这样的,偏僻落后,境内多山少平,耕地不足,交通不发达,工业基础更是薄弱无比。想要走寻常的发展之路,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恐怕难度很大。” “卫江南同志去了西州,负责交通建设和旅游开发这一块的工作,他提出来一个打造全地区高等级公路交通网,打造三天旅游圈的方案,我觉得,还是很有前瞻性的,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西州目前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旅游资源。” “作为西州走出来的干部,我也很希望西州的旅游开发能上一个大台阶,这对于西州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王君恒很认真地说道。 “因此,我建议省里对西州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资金方面,也要多给一些支持。” 徐兴凯就笑了,望向王君恒的眼神,带上了几分欣赏。 不愧是能够弯道超车毕超贤,五年两个大台阶,“直达”省纪委书记高位的牛人,这思路就是清晰无比。 在他来当省长之前,卫江南就抢先一步,离开省政府督查室,去了西州地区。 摆明了就不想在他徐兴凯的眼皮子底下工作。 而西州地区的毕超贤,又已经“站队”站得如此明显。 徐兴凯想要给卫江南找点活干,都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意思。 想要让小卫同志难受,第一步就是要把他的“保护伞”拿掉。 最大的那把“保护伞”就是张庆文,这是不可能拿掉的。那么,把毕超贤调离西州地区,就变得非常要紧。 可是任敬明当了好几年的省委书记,都没动毕超贤,他徐兴凯刚来当省长,就要把毕超贤调走,没有充分的理由,恐怕是很难办得到的。 那么,全力支持卫江南出成绩,就成了一条非常合适的可行之路。 卫江南出了成绩,那也是毕超贤的成绩啊。 如此一来,“论功行赏”,在毕超贤快要六十岁的时候,给他解决个副省部级,调到省里来干半届政协副主席,有什么不好呢? 皆大欢喜嘛。 就算是张庆文,恐怕都不好反对的。 否则,难免让下边的干部们寒心。 怎么,连我徐兴凯都大公无私,不计门户之嫌,你张庆文反倒不关心“自己人”,不关心老同志? 别怀疑,从卫江南应邀前往西州的那一刻开始,毕超贤就已经被打上了“张系”的标签。 把毕超贤调出来,到时候,西州其他人的心思,可就活泛起来了。 “君恒书记,黄广成这个人,能力如何?” 徐兴凯随即问道。 王君恒微微一笑,答道:“还可以。” “黄广成以前是省农业厅的厅长,再之前,我们还是省委党委的同学呢。这个人,上进心还是很强的,机会合适的时候,也敢打敢拼!” 这话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谁能给他一个远大前程,他就听谁的。 一位曾经的省委党校同学,现任省纪委书记,或许分量还稍嫌不够,再加上一位来头极大的全国最年轻省长,这个分量,应该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