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汶川在废墟上崛起的希望85(1/2)

2008年5月12日,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汶川的大街小巷,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而安宁。学校里,孩子们正在教室里上课,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工厂里,工人们在机器旁忙碌地工作着;集市上,人们在挑选着商品,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p>

然而,就在一瞬间,平静被打破。大地开始剧烈地颤抖,仿佛一只沉睡的巨兽突然苏醒,愤怒地咆哮着。起初,只是轻微的晃动,就像一辆重型卡车从远处驶过,引起地面的微微震颤。但紧接着,晃动的幅度迅速加剧,好似汹涌的波涛在地下翻滚涌动。</p>

房屋开始摇晃,墙壁出现裂缝,那些细小的裂缝如同恶魔的爪痕,迅速蔓延开来。瓦片纷纷掉落,如同急雨般砸向地面,发出清脆而又令人心惊的声响。屋内的家具开始跳起了疯狂的舞蹈,书架倾倒,书本散落一地,有的页面被撕裂,有的沾上了尘土;衣柜倾斜,衣物如雪花般飘出,有的被钉子划破,有的被泥水弄脏。</p>

狂风呼啸着,卷着尘土和碎石,形成一片片浑浊的烟云。人们惊恐地尖叫着,四处逃窜,他们的脚步在晃动的大地上变得踉踉跄跄。剧烈的震动让他们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又被无情地抛起。街道上,电线杆像脆弱的树枝一样折断,电线火花四溅,发出噼里啪啦的恐怖声响。道路开裂,巨大的裂缝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吞噬,有的裂缝宽得能塞进一个人的腿,有的则深不见底。</p>

在学校里,老师李梅正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解数学题。突然,她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开始晃动,抬头看到吊灯疯狂地摆动,像一个失控的钟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瞬间被恐惧所取代,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惊慌。</p>

“地震了!同学们,快躲到桌子下面!”李梅大声喊道。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可作为老师的责任让她强装镇定。</p>

孩子们惊慌失措,但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躲到了桌子下面。李梅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离她最近的几个孩子。</p>

教学楼开始剧烈摇晃,墙壁崩塌,尘土飞扬,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末日的混沌。巨大的梁柱发出嘎吱嘎吱的恐怖声音,仿佛下一秒就会断裂。砖石不断掉落,砸在课桌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外面的天空变得灰暗阴沉,狂风夹带着沙石拍打着窗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李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孩子们!但她的内心也被恐惧深深占据,每一秒都在担心教学楼会彻底坍塌。她想着:“哪怕是死,我也要让孩子们安全。”</p>

当震动稍微减弱,李梅立刻组织孩子们向操场撤离。“大家不要慌,一个一个往外走!”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可声音中却难掩颤抖。</p>

有的孩子吓得哭泣起来,边哭边喊着爸爸妈妈,声音颤抖而尖锐,小脸因为恐惧而变得苍白。李梅一边安慰着他们,一边带领大家往外冲。此刻,她的脑海中不断闪过可怕的念头,害怕会有孩子在这混乱中走失或受伤。她告诉自己:“不能慌,一定要把孩子们都带出去。”</p>

在撤离的过程中,一块掉落的预制板挡住了去路。李梅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奋力推开预制板,让孩子们通过。那一刻,她的手在颤抖,心在狂跳,害怕这一推会引发更多的危险。</p>

终于,孩子们都安全地到达了操场。李梅看着孩子们惊恐的面容,心中充满了心疼和担忧。她知道,这场灾难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她默默祈祷:“希望孩子们都能平平安安,别留下心理创伤。”</p>

与此同时,在一家医院里,护士晓妍正在病房里照顾病人。地震来袭时,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病人的安危。</p>

她迅速帮助能行动的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对于无法行动的病人,她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用担架抬着他们往外跑。</p>

医院的大楼在摇晃中发出令人恐惧的声音,天花板上的吊灯掉落,玻璃破碎。整座大楼仿佛在痛苦地呻吟,墙壁上的石灰如雪般飘落,落在病人的床上、脸上。外面,乌云密布,天色昏暗,暴雨倾盆而下,雨点猛烈地敲打着窗户。晓妍的心跳急速加快,每一步都充满了恐惧,但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病人安全。她心里不断想着:“我不能怕,这些病人都需要我。”</p>

在城镇的另一边,消防员赵刚正在队里休息。地震发生后,他和队友们迅速集结,奔赴受灾区域。</p>

道路崎岖不平,两旁的房屋倒塌,阻挡了前进的道路。大块的水泥板横亘在路上,钢筋扭曲着从废墟中伸出,像魔鬼的獠牙。有些钢筋上还挂着破碎的衣物和断裂的电线。狂风肆虐,吹得尘土漫天飞扬,让人睁不开眼。但赵刚他们没有放弃,用工具清理道路,艰难地前行。每前进一步,赵刚的心都揪得更紧,他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惨状,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受灾群众的担忧。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快,多争取一秒,就可能多救一条命。”</p>

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区域,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痛不已。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有的已经变成了一堆堆瓦砾,几乎分辨不出原来的模样。呼救声、哭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把把利剑刺痛着他们的心。</p>

就在这时,相关部门领导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指示救援工作。他深情地说道:“希望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p>

而在什邡市,还有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房屋和设施设备损毁严重,住院大楼成了危楼。当时,医院里有20多个孕产妇和新生儿,周边最近的转移地点只有罗汉寺。</p>

5月12日下午5点,医院相关负责人找到罗汉寺当时的住持素全大师,讲明医院的情况并请求帮助,素全大师没有犹豫,爽快地答应了。当天晚上8点,所有孕产妇和新生儿都被转移到罗汉寺内的帐篷里。</p>

然而,5月12日当晚雷雨交加,帐篷根本没法遮风挡雨。寺庙里的僧人和医护人员一起手牵手、人拉人,为孕产妇遮风挡雨。大家都没有睡觉,度过了地震后的第一个晚上,天快亮的时候,第一个地震宝宝出生了。</p>

由于孕妇生孩子没有床,便用寺庙里的禅凳和茶桌拼成产床,三个禅凳拼起来就是一张。孕妇生完孩子要输液,没有输液架,就用扫地用的长扫把和树枝代替。地震后停电,没有足够的光线进行手术,僧人找来手电筒打着手电,医生们顺利完成了剖腹产手术。寺院还安排了两个清洁工专门打扫产区的卫生。</p>

在救灾物资进入寺院前,孕产妇和医护人员的饮食由寺院提供。寺院先保证孕产妇,然后是医生护士,最后才是寺院的僧人和其他受灾群众。当时寺院住持允许家属在寺院里炖鸡和猪蹄给产妇补充营养,这在严禁荤腥的寺院里引起了一些老年居士的反感,但住持素全大师顶住压力,他常说:“非常时期,先管活人,再说泥像。”</p>

就这样,在三个月时间里,共有108名婴儿在罗汉寺诞生。第一个在罗汉寺出生的孩子叫唐震雯,她于5月13日清晨7时36分诞生。当时由于雨势过大,手术台上用来遮雨的篷布被浇破,情况恶劣。素全法师让僧人拆除马祖殿上的遮雨棚,为孕妇重新搭建帐篷作为手术室,并带领僧人们用手电筒为医护人员照明。</p>

这些“罗汉娃”的顺利出生,离不开医护人员、寺院僧人和众多志愿者的共同帮助。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孕产妇和宝宝没有一例感染。</p>

其中,“罗汉娃”罗明贞溪的妈妈冯利华预产期本是5月6日,但过了好几天都没动静。5月16日晚上,她和丈夫在什邡市中心的大广场寻找亲人无果后,返回南泉镇时羊水破了。赶到妇幼保健院发现人去楼空,好在一位路过的老婆婆带他们来到了罗汉寺。5月17日清晨,罗明贞溪顺利出生,她是第9个在罗汉寺出生的孩子。</p>

多年后,罗汉寺的故事被拍摄成电影《一百零八》。“罗汉娃”们在不同的学校上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想和愿望。而他们的父母每年都会带他们回到罗汉寺,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寺院住持素全法师的善举也受到了广泛赞誉,他力排众议开寺济民,连破三戒收留孕妇,让她们得以顺利生产,被人们称为“活佛”,还收到了108名“罗汉娃”家属共同缝制的“百衲衣”。</p>

就像那位用身体紧紧护住怀中孩子的年轻母亲,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但孩子却毫发无伤。在一片废墟的空隙中,这位母亲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爬行,双手在地上支撑着身体,以这样的姿势为孩子撑起了一片生存的空间。那孩子被救出后,现场的人发现了母亲留在手机里的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p>

还有谭千秋老师,地震来临时,他正在上课,没有选择第一时间逃生,而是指挥学生快速撤离。当发现还有 4 位学生来不及撤离时,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了生的希望。最后,学生们得救了,而谭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体已经血肉模糊。</p>

有一位年轻的消防官兵叫陈宇,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救援一线,不曾合眼休息片刻。他的双手早已磨破,鲜血染红了手套,但他依然不停地在废墟中挖掘,只为寻找可能的生还者。在一次救援行动中,余震突然来袭,一块巨大的石板摇摇欲坠。陈宇毫不犹豫地将身边的战友推开,自己却被石板重重地砸中,壮烈牺牲。</p>

一位平民百姓老张,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加入了自救的队伍。他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拼命地刨挖,救出了好几个邻居。然而,由于过度劳累,他在又一次救援中突然晕倒,被送到临时医疗点时,已经生命垂危。但在昏迷中,他还喃喃着要回去救人。</p>

绵竹的武都小学教学楼坍塌,19 岁的战士荆利杰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在废墟中不停地救援。他的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也被钢筋刺破了,但他没有停下来。余震再次来袭时,他听到有个男孩在呼救,转身就要奔向废墟,战友和群众将他拉住拖到安全地带。他却双腿一软跪了下去,大声哭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p>

地震来时,苟晓超老师正在楼道例行巡查,他第一时间大喊让学生快撤,自己却一次次冲向教学楼去救学生。当他再一次冲到三楼抱起 2 名孩子时,楼塌了,他将两个孩子紧紧护在怀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从天而降的楼板,用牺牲换来了孩子们的安然无恙。</p>

在转移被困人员时,由于山体垮塌,道路泥泞难行,救援官兵们用身体搭起人梯,把生命高高举过头顶。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被困人员铺就了一条生命之路,让被困者能够安全通过。</p>

薛枭在被困废墟 80 个小时后被救出,他的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给当时沉浸在悲痛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慰藉。后来他在医院被截去右肢,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如今,他成为了可乐博物馆的馆长。</p>

蒋敏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包括母亲、两岁女儿在内的 10 名亲人,但她始终坚持在救灾一线,因过度劳累曾多次昏倒在救援现场,被称为“中国最坚强女警察”。她化悲痛为力量,把对亲人的思念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帮助了许多受灾群众。</p>

唐沁从废墟中被挖出来时双腿双手都被砸伤,但她依然微笑着面对大家,还鼓励大家要勇敢。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了周围的人。</p>

一位以乞讨为生的老人徐超,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午来到募捐点捐了 5 元钱。下午他又去银行把乞讨得来的钱换成 100 元,然后全部捐了出去。他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胁,不容易啊!”后来,徐超又为灾区捐赠了 339.01 元。</p>

2008年5月11日,像往常一样,住在水磨镇的程林祥和妻子早起后,准备去镇上的工地干活。他们的小儿子程勇在附近初中念书,而大儿子程磊则在25公里外的映秀镇念高中。当天是周日,程磊收拾好行囊,准备次日返校。临走前,父亲程林祥给了他110元生活费,程磊懂事地说不会乱花钱,会在学校好好读书,这成了父子间最后的对话。</p>

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汶川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远在25公里外的程林祥夫妻也感受到了强烈震感,干活时好几次差点被晃倒。站稳后,他们想到小儿子程勇还在家,便三步一摔地跑回家,发现自家房子在轻微晃动,屋顶不断有灰尘落下,好在程勇只是受到惊吓,人并无大碍。但程林祥心里一直牵挂着大儿子,他们觉得那边可能情况还好,也许只是晃了晃。于是,夫妻二人在家等待程磊的消息。按理学校会让学生放假回家,且已有不少孩子回来,可程林祥始终没看到儿子身影,也没收到任何消息,心中的不安和焦躁愈发强烈。</p>

许久后,他们等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程磊的学校处于重灾区,整个学校已在地震中化为废墟。程林祥身子一软,瘫倒在地,稍作冷静后,在妻子的搀扶下起身,表示要去找儿子。妻子也想一同前往,然而走了一段时间,她体力跟不上了,便让丈夫先去,自己随后就到。</p>

一路上,程林祥看到无数废墟和惨状,对儿子的牵挂愈发浓烈。经过25公里的跋山涉水,他终于到达映秀镇,可眼前的末日景象让他心凉了半截。镇子已成废墟,耳边充斥着幸存者的呼救和哭喊,儿子所在的学校也化作一堆断壁残垣。程林祥一边高喊儿子名字,一边询问老师和学生,得到的却只有摇头。突然,一个学生说地震前程磊在班里看书,此后便不知情况。程林祥的内心防线开始溃败,想到儿子可能被埋在废墟下,他发疯似地冲向废墟,徒手挪移脚下的废墟,双手磨出了血,冰冷的雨水也无情地落下。周围人虽不忍,但都理解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不知过了多久,程林祥体力透支,瘫倒在废墟上,听着周围救援队的声音。突然,他想到儿子或许已回家,只是路上没相遇,于是又徒步四个多小时回到自己家。可开门后,屋里只有小儿子程勇,没有程磊的身影。希望再次破灭,心力交瘁的他倒在地上昏睡过去。夜里,他梦到大儿子程磊对自己笑并说“爹,在家等我,我一会就到家了”。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清醒后的程林祥再次起身前往映秀镇寻找儿子线索。</p>

到达后,他依旧边喊儿子名字边在废墟上挖掘。终于,在一块水泥板下,他发现了三个学生的身影,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程磊,可惜他们都已去世多时。为了抬出儿子,程林祥找来锤子不断敲击水泥板。之后,他背起儿子的遗体,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林祥个子不高,比大儿子还矮两公分,背起一百多斤的程磊,他努力走好每一步。这一路危险重重,山摇地动,除了士兵和救援队,多数人都躲在温暖的帐篷里。程林祥背着儿子在前面艰难走着,妻子则在后面拖着儿子。连续多日的劳累让程林祥早已筋疲力尽,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每隔七八秒就要把儿子往上提一提。</p>

最终,他背着儿子徒步25公里,回到了家。这位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不舍。</p>

后来,程林祥的故事受到了广泛关注。2011年年初,他的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取名“程天乐”。2009年,在广东佛山援建水磨镇工作组的帮助下,他家门口通往镇上的泥巴山路变成了水泥路。尽管时间慢慢流逝,但丧子之痛仍留在程林祥心中,他的手机里一直存着大儿子程磊的照片,还将其中一张冲洗出来挂在家中。偶尔,他还会在梦里见到程磊。而小天乐的出生,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和希望。</p>

赵刚和队友们立刻展开救援行动,他们用工具挖掘废墟,寻找幸存者。每搬动一块砖石,赵刚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能听到生命的回应。</p>

“这里有人!”赵刚大喊一声,大家迅速围过来,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周围的碎石和砖块。</p>

经过努力,他们救出了一位被困的老人。老人的腿受伤了,鲜血染红了裤腿,赵刚背起老人,送往临时医疗点。在这过程中,赵刚的手一直在抖,他害怕老人会撑不住,害怕自己的动作不够快。他想:“千万要挺住啊,老人家。”</p>

在这片废墟之上,无数的人在努力着,奉献着。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来食物和水;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纷纷抵达,带来了希望和力量。</p>

一对夫妻,王明和林悦,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家。曾经温馨的客厅如今堆满了破碎的砖块和扭曲的钢筋,那台他们一起挑选的液晶电视已被砸得粉碎,玻璃碴子散落一地。卧室里的床被掉落的天花板砸得面目全非,床垫里的棉花露了出来,被灰尘染得乌黑。厨房的炉灶也已倒塌,锅碗瓢盆散落一地,有的已经变形,有的摔得粉碎。他们站在这片废墟前,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p>

王明心想:“一切都完了,我们该怎么办?”林悦则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就这么倒下,一定要坚强。”</p>

但他们没有沉浸在悲伤中,而是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试图通过帮助他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p>

“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定能度过难关!”王明鼓励着身边的人,可自己的声音却带着一丝颤抖,因为他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p>

在一个废墟下,传来了微弱的呼救声。救援人员迅速展开救援,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救出了一个小女孩。</p>

小女孩被救出的那一刻,眼神呆滞,仿佛灵魂已经离开了身体,对周围的一切都毫无反应。她的头发凌乱不堪,脸上布满了尘土和泪痕,衣服也被划破,胳膊上有一道道擦伤的痕迹。</p>

“别怕,孩子,我们会一直陪着你。”一位志愿者温柔地说道。可小女孩只是默默地流泪,这场灾难已经让她的心灵遭受了重创。小女孩心里充满了恐惧和迷茫:“我的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p>

日子一天天过去,救援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着。虽然困难重重,但每个人都没有放弃。</p>

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人们拥挤地生活着。夜晚,寒风透过帐篷的缝隙吹进来,让人瑟瑟发抖。睡在地上的被褥又薄又潮,很多人只能蜷缩着身体入睡。白天,酷热的阳光让帐篷内闷热不堪,没有足够的水来洗漱,人们的脸上沾满了灰尘和汗水。食物供应紧张,每一口简单的饭菜都显得格外珍贵,孩子们总是眼巴巴地盼着能多吃一口。</p>

孩子们失去了心爱的玩具和书籍,只能在简陋的环境中,用树枝在地上画画,试图找回一些快乐。大人们失去了工作,每天都在为未来的生计担忧,眉头紧锁,眼中满是焦虑。</p>

在简易的炉灶旁,人们一起准备着饭菜,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但每个人的笑容背后都藏着深深的伤痛。</p>

2008 年 5 月 12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汶川地震,撼动了整个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生命瞬间消逝,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的梦想戛然而止。其中,有一位商人,他曾经拥有着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生活,然而,这场地震却让他瞬间倾家荡产。</p>

他叫王建国,在汶川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工厂。地震发生前,他的企业蒸蒸日上,产品远销各地,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声誉。然而,地震那一瞬间,天崩地裂,他的工厂瞬间化为一片废墟。机器设备被掩埋,原材料被毁坏,成品货物也被压在废墟之下。</p>

那一刻,王建国呆呆地站在废墟前,整个人仿佛被抽去了灵魂,眼神中满是绝望和无助。他的心好似被一把锋利的剑狠狠刺穿,痛得无法呼吸。他多年的心血,就这样在一瞬间化为乌有。不仅如此,他还背负着巨额的债务,员工们失去了工作,供应商们追讨货款,客户们取消订单。他仿佛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跌入了深不见底的谷底,满心都是无尽的迷茫与恐惧,未来的路似乎被黑暗彻底吞噬,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重新站起来的能力和勇气。</p>

但是,王建国并没有被这巨大的打击击垮。在灾难过后的混乱中,他狠狠地抹去眼角的泪水,在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一定要重建工厂!他告诉自己,决不能就这样向命运低头,要为了那些曾经无比信任他、紧紧跟随他的员工们,为了这片自己深深眷恋的土地,拼尽一切。</p>

为了筹集重建资金,王建国首先想到了向政府贷款。他精心准备了详细的工厂重建计划和财务预算,多次前往政府相关部门,诚恳地向工作人员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决心。然而,贷款的审批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地震后的特殊情况,政府需要对众多的重建申请进行严格审查和评估,王建国的申请也不例外。</p>

在等待审批的日子里,王建国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他每天都盼望着能有好消息传来,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其他可能的资金来源。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等待,他的贷款申请获得了批准。那一刻,王建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这是政府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也是他重建工厂的重要希望。</p>

在废墟中,王建国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未来的方向。他找来了曾经的合作伙伴和技术骨干,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着新的规划。他们仔细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优势,试图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此时的王建国,内心虽然依旧忐忑不安,但目光中却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坚定,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找到出路,走出这片黑暗。</p>

王建国亲自绘制着未来工厂的蓝图,每一条生产线的布局,每一个车间的功能划分,他都反复斟酌。他深知,这次的重建必须更加科学、高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每一次修改,他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工厂重新运转时的繁荣景象,那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那源源不断的订单,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脸。</p>

为了节省成本,王建国亲自前往各个原材料市场,与供应商们讨价还价,争取到最优惠的价格。同时,他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个过程中,他也曾因为资金紧张而焦虑得夜不能寐,但一想到工厂未来美好的样子,便又重新燃起勇气,继续不辞辛劳地奔波。</p>

重建工厂的过程中,王建国遇到了重重困难。比如,由于地震导致道路损坏,运输新设备的车辆无法按时抵达,这让本就紧张的工期更加紧迫。王建国四处打听,寻找其他可行的运输路线,甚至亲自带领工人去抢修一段损坏严重的道路,确保设备能够顺利运达。</p>

还有一次,工厂建设需要的一批关键原材料供应出现问题,供应商临时提高价格,否则就停止供货。王建国心急如焚,一方面与供应商反复沟通协商,另一方面迅速寻找新的供应商。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替代的供应商,虽然成本略有增加,但保证了工程的进度。</p>

在招募工人方面,王建国更是亲力亲为。他不仅注重工人的技术水平,更看重他们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他耐心地与每一位应聘者交流,为工厂挑选出最合适的人才。每当遇到一位优秀的工人愿意加入,他的心里就多了一份安稳和踏实。</p>

重建的日子里,王建国总是身先士卒。每天清晨,他第一个到达废墟现场,带着安全帽,指挥着大家清理瓦砾和残渣。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和伤痕,却一刻也不停歇。他的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激昂地呐喊:“不能放弃,不能退缩!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勇往直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