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从江苏扬中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物理化学家包信和(2/2)

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这个优秀的学术环境中,他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前沿的科研成果,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p>

同时,他的导师们也在学术上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使他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p>

此外,包信和院士本人的努力和坚持也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p>

在求学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p>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精神,使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最终获得了院士这一荣誉称号。</p>

由此可见,包信和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扎实的学术基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指导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和坚持,共同铸就了他辉煌的科研生涯。</p>

院士从业之路</p>

1987年博士毕业后,包信和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讲师)。</p>

1989年,包信和获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p>

1995年回国后,包信和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p>

1997年,包信和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p>

2003年-2015年,包信和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p>

2009年3月-2014年5月,包信和担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p>

2015年7月-2017年6月,包信和担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p>

2017年6月至今,包信和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p>

从业之路解码</p>

包信和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由学术探索、教育管理和国际交流等多个阶段构成的丰富多彩的旅程。</p>

包信和院士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完成了本科和硕博连读,并在1987年留校任教。</p>

这一阶段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培养了他对化学研究的热爱和承诺。</p>

1989年,他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p>

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他的国际合作能力,为后续的国际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p>

1995年,包信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这对他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为他在表面化学和催化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