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波澜(2/2)

人的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再产生杂念,这些杂念,有久远之前的念头,有未来的念头,有现在根据现实情况而产生的念头,还有许多无端没有任何来由的念头。</p>

许多念头,连人自身都察觉不到便消失了。</p>

这么多念头存在,人如何能修行呢?</p>

要知道初入修行路的人,精力是有限的。</p>

当眼睛生在前面,就注定人对后面的关注力不够;让眼睛看向右面,人对左边身体掌控力就会下降,所以一个人要是能忽略外界其他因素,专心做一件事,他就会取得非凡成就。</p>

修道本身就非易事,若是三心二意,念头繁多,还修什么道,不如下山去养猪。</p>

不管什么派别,什么传承,修行入门的导引术或观想法,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人纯净心念。</p>

专心于导引术或观想法,可以让人的精力集中在有限的念头中,长此以往,心灵平静,可以减少杂念诞生,精神得到孕养,自然有神。</p>

毕竟,人的精力都放在修行时要做的动作,要配合的呼吸,要观想的意象上,哪还有精力想别的。</p>

而到了一定火候,杂念不生,修行又需要忘掉呼吸法,忘掉导引术,以本能呼吸,本能观想,直至无思无想,一念不起,这时候,可以称入道了。</p>

有人可以在这个状态突飞猛进,有人几个月就可以完成别人几十年达不成的成就。</p>

世俗中修行,面对无数诱惑,为了向这个状态靠拢,古人发现靠德,是最有效的办法。</p>

</p>

世间混乱的根源,在于“欲”,而克制欲,就需要德。</p>

德可以知进退、有分寸、适可而止,绝不强求。</p>

从前在地球火过的“戒色”,周正曾经了解过,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他不评价,但对那些真诚的人,他还是比较欣赏的。</p>

长期以德要求自身,就会减少“欲”对自身的侵蚀,欲望引发的杂念就会减少。</p>

杂念减少了,精神自然更有活力,体现出的,就是身体更活泼,眼睛更有神,若是做到极致,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便是近道了。</p>

道德高尚,对世间的欲望变小,对环境的感知力变强,上能理解上位者的心理,下能明白黔首们感受,他们悲天悯人,一言一行令人敬佩,走到哪里都有人为其鞍前马后。</p>

并非有德之人有所要求,而是普通人被感化、被敬佩,有德之人被人们心甘情愿的簇拥起来。</p>

在田野中,他们被农夫热情招待;在城郭,他们被世家大族奉为座上宾;在都城,连王上都要亲自接见,求疑解惑。</p>

道德高尚的人,天下大可去得。</p>

古代本没有什么礼,但人们观察道德高尚的人,根据有德之人言行举止,制定礼仪,成为最初的礼,以此去除蒙昧,追求道德。</p>

这些礼扩大开来,变成礼制,成为天下人模仿学习的典范。</p>

但时间久了,有德之人离开,人们追求礼制,反而忘记了初心,这便是得了术,失了道。</p>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p>

真正有德的人不知道他们有德,他们尊敬别人,做好事,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出去彰显,整天挂在嘴上。</p>

喜欢到处彰显德行,处处按照礼仪规范、道德标准做事的人,恰恰是无德之人,因为他们可以借此彰显自己“有德”,反衬别人无德。</p>

天下,有德者居之,这是有德之人最初让人心服口服,获得别人追随,从而得到天下法统,因为人们相信跟随有德之人会对他们有好处,才选择跟随。</p>

历史演变下来,即便是再残暴的人,也要宣称自己是有德者,推行礼制,标榜“有德”。</p>

“有德”之人,便以此占据天下,意图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从而坐稳江山。</p>

喜欢开局举报系统,我超脱了请大家收藏:()开局举报系统,我超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