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汉武盛世——经学与托孤(1/1)

好书推荐:

在汉代的历史长河中,两汉经学犹如一座巍峨的思想大厦,奠定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基石。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自此,儒家经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公孙弘和夏侯始昌均是汉武帝时期两汉经学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深入钻研儒家经典,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公孙弘早年历经坎坷,中年研习儒经。因贤良文学被征召,善于迎合汉武帝心意。虽生活节俭却被指虚伪。官至丞相,主张以儒术治理国家,对儒学传播有所贡献。 夏侯始昌精通《五经》,尤擅《齐诗》和《尚书》,其学说在当时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三人在不同方面为汉武帝时期的两汉经学发展和传播发挥了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使得经学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经学,汉武帝做出了重大决策。 设立太学,将经学教育纳入官方体系。太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培养了大批精通经学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有的入朝为官,将经学思想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有的则回到地方,传播经学知识,使经学在社会各个层面广泛传播。 同时,汉武帝还下令设立五经博士,专门负责研究和传授儒家经典。五经博士对经典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形成了不同的经学流派。 今文经学注重通过对经典的微言大义进行发挥,为现实政治服务。例如,他们强调《春秋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古文经学则更侧重于对经典的文字训诂和历史考证。他们努力恢复经典的原始面貌,力求准确理解圣人的本意。 经学的兴起对汉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官员选拔以经学为标准,“经明行修”成为入仕的重要条件,促使读书人潜心研究经学,为国家效力。 在文化上,经学成为主流文化,诗词歌赋、史书编撰等都深受经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经学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深入人心,人们遵循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追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在经典的解释、学术方法等方面存在分歧,时常引发争论。但这种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和完善。 读书主要通过官学和私学。官学中以太学最为重要,能进入太学的多为贵族子弟或地方推荐的优秀学子。 私学则由一些大儒开办,招收学生。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构建了新的中央架构。在中枢设立内朝,以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内朝官员多为皇帝亲信,能直接参与决策,使得皇权更加集中。 在人才选拔方面,当时没有科举制度,主要通过察举制来发现和选拔人才。察举制包括孝廉、茂才等科目。地方官员负责考察并推荐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给朝廷。此外,皇帝也会留意身边有才能的人,如大臣推荐或因某些事件而发现的人才。 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不断改善。比如太学的规模逐渐扩大,招生范围有所增加。察举制的标准和科目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选拔出更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 正是在两汉经学的深厚滋养下,大汉王朝的文化根基得以稳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也步入了生命的尾声。 他开始为身后之事担忧,思考着继承人的选择和托孤大臣的安排,希望能为大汉的未来延续辉煌。 汉武帝刘彻在经济治理和《轮台诏》后,这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帝王步入了风烛残年。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让他就此安享晚年,皇位传承与国家经济复苏这两座沉重的大山,死死地压在他那已然疲惫不堪的心头。 先说皇位传承这一揪心之事。原太子刘据,本是刘彻满心期待的接班人,却在“巫蛊之祸”中含冤而死, “巫蛊之祸”堪称汉武帝晚年的一场惊世浩劫。那时,汉武帝深陷对巫蛊之术的迷信,心智渐被蒙蔽。奸佞之徒江充瞅准时机,心怀叵测地捏造太子刘据以巫蛊诅咒圣上的罪名。 江充一伙在太子宫中“精心”挖出所谓用于巫蛊诅咒的木偶,将这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刘据。刘据百口莫辩,深知父亲被谗言所惑,自己已陷入绝境。若坐以待毙,必遭毒手;若奋起反抗,又恐担上谋反的罪名。 在这生死攸关的抉择时刻,刘据在恐惧与绝望中毅然决定起兵,试图为自己讨回清白。然而,汉武帝被别有用心之人的谗言左右,认定刘据谋反,毫不犹豫地派出重兵镇压。 这场父子之间的兵戎相见,最终以刘据的兵败自杀惨烈收场。其母卫皇后也在绝望中含恨自尽。 一时间,宫廷内外血雨腥风,众多无辜之人被牵连其中,惨遭屠戮。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哀嚎遍野,成为了大汉王朝一段黑暗而惨痛的记忆。 这一惨剧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刘彻的心,也让他在选择继承人的道路上愈发举棋不定。在“巫蛊之祸”发生前,卫子夫作为皇后,因其温柔贤淑和家族卫青等人的功绩,曾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和敬重。 然而,“巫蛊之祸”导致了他们关系的急剧变化。汉武帝在当时的情境下,可能更多的是被愤怒和怀疑所主导,对卫子夫的感情或许已被政治风波和宫廷争斗所扭曲。 当一切尘埃落定,汉武帝对卫子夫的结局有所悔恨和反思。毕竟他们曾共同走过很长的岁月,卫子夫也曾为他的统治和宫廷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 燕王刘旦,看似博学广识,却野心勃勃,其急于上位的心思昭然若揭。他多次主动请缨,妄图参与政事,这让刘彻对他的觊觎之心充满警惕和厌恶。 广陵王刘胥,终日沉迷于游乐,行为放浪不羁,毫无担当一国之君的沉稳与智慧,自然难以入刘彻的法眼。 而幼子刘弗陵,聪慧过人,让刘彻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但刘弗陵毕竟年幼,若他登基,必定要依赖大臣辅佐。这又让刘彻的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恐惧,他担忧幼主弱小,会被权臣把控朝政,使得大汉江山易主。为了杜绝这一隐患,刘彻甚至狠下心来赐死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以绝女主干政之可能。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第六子。在众多皇子中,他并非最年长,也并非最初被寄予厚望的那一个。汉武帝在临终之际,坚定地选择了他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汉武帝的内心经历了无数次的权衡和挣扎。他回顾着自己的一生,想起曾经寄予厚望的太子刘据,却因“巫蛊之祸”含冤而死,这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其他皇子,要么野心勃勃,要么不堪大任,难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而刘弗陵,虽年幼,却展现出了聪慧和机敏。汉武帝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潜力和希望,相信在悉心的教导和辅佐下,刘弗陵能够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为了确保刘弗陵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汉武帝开始精心布局。他首先对朝中大臣进行了深入的考量。 霍光,字子孟,约出生于公元前 120 年左右。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容刚毅,目光深邃而坚定。 自入汉宫,霍光便伴随在汉武帝刘彻身侧,此时的他已跟随刘彻二十余载。 他性格沉稳内敛,心智坚毅聪慧。在宫廷权谋的旋涡中,霍光谨言慎行,心思缜密,从不逾矩。面对刘彻的雄才大略与多疑猜忌,他始终保持忠诚。 刘彻信任他,正因他的忠心不二和办事稳妥。霍光在历史上突出,在于其能于复杂局势中坚守臣道,为汉室江山稳定尽心尽力,成为汉武帝托孤的不二之选。汉武帝多次与霍光私下交谈,探讨国家大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相信,在霍光的辅佐下,刘弗陵能够在皇位上逐渐站稳脚跟。 但仅仅依靠霍光一人还不够,汉武帝又将目光投向了金日磾。 金日磾,字翁叔,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在河西之战中击败匈奴,休屠王部损失惨重,休屠王因惧怕单于惩罚打算投降汉朝,中途反悔,被浑邪王所杀,金日磾与其母、弟随浑邪王降汉。 金日磾入汉后,得到汉武帝赏识,在宫廷为官。他为人忠诚谨慎,得到汉武帝信任。 金日磾在维护汉室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他的经历展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金日磾为人正直,忠诚不二,多次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勇敢的决断。汉武帝与金日磾促膝长谈,了解他对于辅佐幼主的想法和决心。金日磾的坦诚和忠诚让汉武帝感到安心。 汉武帝病重时,金日磾与霍光等一同被指定为辅政大臣。 另一个是上官桀,他是西汉时期的大臣。上官桀起初因力大勇猛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未央厩令。后因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立下战功,逐渐晋升。汉武帝临终时,上官桀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 上官桀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汉武帝也与其进行了多次商讨。他询问上官桀对于国家军事防御和军队建设的看法,上官桀的见解独到且务实,这让汉武帝相信他能够在军事上为新帝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决定托孤大臣的过程中,汉武帝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忧虑。他既希望这些大臣能够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刘弗陵,又担心他们之间会因为权力而产生争斗和倾轧。他反复思考着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忠诚度,试图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当一切安排妥当,汉武帝躺在病榻上,召见了这些托孤大臣。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和威严,同时也夹杂着一丝无奈和不舍。 他看着霍光,语重心长地说道:“朕将幼子托付于你,望你能忠心耿耿,辅佐新帝,保大汉江山永固。朕观你之才能与忠心,相信你定能担当此重任,但切不可有丝毫懈怠和私心。”霍光跪地叩头,泪流满面,表示定当不负重托。 汉武帝又转向金日磾和上官桀,说道:“你们要与霍光同心协力,辅佐幼主。金日磾,你的忠诚朕从未怀疑,望你一如既往。上官桀,军事之事关乎国家安危,你需谨慎行事,全力辅佐新帝。切不可有不轨之心,若有差池,朕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放过你们。”金日磾和上官桀赶忙发誓,表达自己的忠诚。 此时的汉武帝,心中既有对大汉未来的期许,也有对未知的担忧。他深知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无法再亲自掌控局势。但他又希望自己的安排能够为刘弗陵铺就一条相对平稳的道路,让大汉王朝能够继续繁荣昌盛。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汉武帝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功过荣辱与功过。他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大汉声威远震,此乃不朽之功。 然而,多年的穷兵黩武致使无数青壮年埋骨沙场,田地荒芜,农业几近崩溃。盐铁官营等政策虽使国库一时充盈,却弊端丛生,百姓苦不堪言,社会贫富悬殊,矛盾尖锐至极。 当他步入暮年,意识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重重危机,尤其在继承人问题上,深知隐患众多,而时间紧迫。于是,他力挽狂澜,颁布《轮台诏》,欲扭转乾坤。虽时不我待,但这份决心与勇气堪称宏伟。他的离世,给大汉留下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可他在最后关头的反思与行动,为后世指明了方向,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刘彻的统治如璀璨星辰,光芒与阴影交织,深刻地影响着大汉的未来走向。 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 156 年,公元前 87 年去世,享年 70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