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长公主的谋划(1/1)
广德六年十一月初二日,南直隶苏州府东庄,竹树环绕,格调清幽。 一处僻静庵房内,大齐长公主刘雨霏神情坚毅,手捧一本散乱的书卷,目光徐徐扫视屋内众人。 一群黑色便服,身形精悍的武人恭敬站在周围,腰间皆佩戴火铳短刀。 庵房外传来喧嚣之声,一名近侍推门而入,走到长公主近前,低声耳语。 长公主闻言,脸色微变,放下书卷,长叹不语。 众武人面面相觑,半响才忐忑不安问道:敢问公主殿下,是哪里的消息? 宁古塔。 刘雨霏沉吟良久,有些无奈道:广德帝派李菊英去了宁古塔,查抄罪臣,听说把蒲老将军的家人打死了。 众人闻言,莫不震怒: 什么?皇帝不是已经将人罢官了吗!为何还要斩尽杀绝? 蒲将军为大齐赫赫战功,没想到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皇帝实在薄情!莫须有罪名查抄蒲家,是可忍孰不可忍···· ···· 最后,几位近侍齐声道: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起兵吧!我等愿追随殿下靖难安民!效仿明成祖靖难故事。 一位文官也上前,跪倒在地道:殿下,百姓怀念太上皇,如婴儿期盼父母,如久旱的土地期盼甘霖,传言广德帝并非太上皇亲生骨肉,他的这个皇帝做得名不正言不顺,普天之下,百姓都知道殿下您深受太上皇宠信,乃是先皇在这世上唯一的骨肉至亲。我朝男女平权,正所谓妇人可定天边天,当此非常之时,还望殿下能为天下苍生计······ 长公主挥手示意一众心腹稍安勿躁。 诸位安静, 一众心腹并没有安静下来,那文官接着道: 殿下,太上皇东征倭国,生死不明,如今天下未定,南北多警,广德帝为一己之私,却让大齐马放南山,让大军不思进取。先驱逐文官,接着戕害武将大肆裁军,还对一众功臣斩尽杀绝,广德帝所作所为,亲者痛仇者快!若殿下再不采取行动,臣恐天下崩坏,就在眼前了。 刘雨霏见众人难以安抚,语重心长道: 你等所言的道理,我都知道。只是大齐有一个皇帝已经够混乱了,你们还想有两个皇帝,不怕天下大乱吗?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暂停等待吧,我会亲往南京一趟,最后一次劝说我弟弟,希望他能悬崖勒马,不至于带着大齐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至于起兵造反,让千万百姓生灵涂炭,这不是我这个大齐公主应该做的事情。 殿下请留步!一位文官抢步上前,跪倒在刘雨霏脚下,扯住长公主袍服下摆,痛哭流涕道: 殿下勿忧!各兵团主官都有派使者前来苏州,各方都已通了消息,眼下不仅军队对朝廷不满,民政、工坊反对新政者,也大有人在,只要殿下现在起兵,必定应者云集,旬日之间,南京传檄而定,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剪除元凶! 刘雨霏盯着那文官,一字一句问道:邓将军和第一、第二兵团,也同意靖难吗? 刚才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文官,立即哑口无言。 长公主悠悠然道:朝廷最精锐的三大兵团,现在还牢牢掌握在刘堪手中,如果我们贸然起兵,一战不能攻下南京,到时只会血流成河,最后让人坐收渔利。我非不愿做武则天第二,只是父皇对我充满期许,不能让大齐毁在我的手中。 时机尚不成熟,多行不义必自毙,等我劝说完刘堪,他再不收手,到时候再说吧。 一众心腹哪里等得了? 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因为广德帝新 政失去了权势,才聚集到长公主身边,把自己身家性命,前途富贵都押在了这位颇有名望的公主上,搏一搏富贵。 一位谋士怒道:一国难有两主,殿下让我等何去何从?如果想让我等去死,就请继续纵容元凶巨恶,如果想要我等侍奉殿下,就请立即发兵,我等誓死追随····· 刘雨霏冷笑两声,挥手打断。 以我对刘堪的了解,他不会满足于此,接下来可能会让士绅免赋,将徭役赋税重新转嫁到百姓头上,南北各省的科考名额,也会发生改变,总之,他会为了照顾文官权利,让大齐渐渐恢复到前明时候, 你们多为饱学之士,应当比我更清楚《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古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众人面面相觑。 长公主这样的比喻明显有失偏颇。 如今的掌握大权的广德帝不是什么公叔段,而长公主也算不上郑武公。 刘雨霏略显失望道: 看来,你们的书都是白读了。 长公主将手中翻看的《道德经》拿起又放下,手持佛尘,语态超然: 故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好歹与刘堪一起相处十多年,知道我弟弟不是操切的人,如今他之所以这样咄咄逼人,就是要引蛇出洞,现在只要起兵或是违抗,便是中了他的诡计,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都把自己当成了郑伯,其实有没有想过,你们才是共叔段? 只要比郑伯更有定力,共叔段未必没有胜算。 刘雨霏接着道:趁着我弟弟现在四面树敌,你们多方筹划准备,尤其与那些被裁撤的军官民政官,多多往来,等时机成熟,才可一战而定。 父皇在位时,曾经多次教导我说,所有战争,都是在开战前,就已经确定战争结果的。这便是上兵,伐谋。 文臣武将纷纷拜服。 长公主有些倦怠的挥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以后若无重要事情,就不要轻易来东庄叨扰,有事告知长史便可,蓑衣卫可不是吃素的,若是把广德帝逼急了,不只是你们,连我,也是会被送进诏狱的。 众人虽然各怀鬼胎,然而在反对广德帝暴政这件事情上,却是目标一致,所以自然就把长公主刘堪当成他们的精神领袖。 听完长公主教诲,各人徐徐退出庵房,离开了这片静谧安详的苏州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