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二十五岁的夏天(1/2)
从康熙四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五年,皇子们之间颇有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先是十二阿哥得了内务府总管的差事,再就是八贝勒的门人姚法祖进京献捷,而后纳兰性德调兵部尚书,整顿各地兵营。还没等大家一口气接上,康熙爷下旨南巡,除了要放在眼皮子底下盯着的太子外,只带了十三阿哥一个皇子伴驾。
而等到五月康熙南巡回来,三贝勒的侍读陈梦雷献上了一部叫《汇编》的书。
文人向皇帝献书不奇怪,但陈梦雷的《汇编》还是震惊了朝野。无他,只因《汇编》着实是一本鸿篇巨著。
作为一本将有史以来的天文地理、人兽万物,乃至文学乐律、医农百工都编纂在一起的大型索引类百科全书,《汇编》可以比肩《太平御览》、《永乐大典》之类的前辈,甚至比它们的排版更加清晰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可怕的是,像《永乐大典》之类的巨著,都是倾朝廷的人力物力,用三千多人的团队才编成的;而《汇编》一书,陈梦雷带着几十个学徒就完成了草稿和清本!
正文一万卷,四十二万多页,一亿六千万字,一条思路写到底。前后五年而已。
算算每天的工作量,达到了惊人的八万八千字。虽说编写百科全书不完全是原创,但一天校订个八万八千字,全年无休,也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
何况写得如此完善,图文并茂,条理分明。以至于康熙爷只看了几页目录,就拍案叫绝,将书名改成了《古今图书集成》。
这是什么样的人型图书馆,记忆力和脑力双重绝顶的天才人物啊?!
翻开陈梦雷的履历,还真是一个天才。
陈梦雷,字则震,福建人。十二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按照正常发展,陈梦雷怎么也会作为最顶尖的文人在朝中慢慢晋升,甚至以他的才名早早破格到了皇帝身边当侍读学士也说不定。
然而康熙十二年的一次回乡省亲,彻底断送了陈梦雷的官途。
因为就在他回乡的时候,爆发了三藩之乱。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陈梦雷的家乡迅速成为沦陷区。而恰巧回家的陈梦雷就被彻底困在了福建。
名声太响在这时候反而成了致命的缺点。耿精忠在搜罗人才时,显然不会忘记赫赫有名的陈梦雷。即便陈梦雷百般推脱,也因为家人被耿军扣留而不得不接受来自叛军的官职。
而跟陈梦雷一道回乡的李光地,此时却因名声不显,在耿精忠的人才名单上次序靠后,得以带着家人逃入山林。
此后,李光地找到机会从福建送出了耿军的情报,这份情报是如此详实,堪称帮助清军获得了三藩之战中至关重要的首场大捷的功臣。
那么,作为情报的提供者,李光地自然在三藩之后平步青云。而陈梦雷作为耿精忠的伪官,也随着耿精忠被押解到了京城。昔日同年同乡,至此命运可谓是天壤之别。
然而恰恰围绕着那份与胜利攸关的情报,引发了陈梦雷和李光地之间的一场悬案。
陈梦雷坚称,那封情报是他陈梦雷所写,交由李光地传递罢了。
而李光地则表示,虽然陈梦雷多次表达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但那封情报确确实实是他李光地写的。
两人对于这份惊天大功劳寸步不让,最终反目成仇。陈梦雷的《绝交书》传遍天下。然而已经对李光地大加褒赏的康熙选择了强行撑面子,在这段公案中坚持站了李光地,将陈梦雷流放。
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里,陈梦雷一直在东北的戍所中潦倒,而李光地一路当到了巡抚、尚书,就差入阁拜相了。
是一直到几年前康熙爷北巡,路过陈梦雷的流放地。陈梦雷凭自己的文采写了一首拍马屁的长诗,这才得以回到京城。
二十年时间风吹雨打,抹平了许多人的记忆。曾经二十岁中举的天才学子已经满面风霜,他几乎是默默无闻地跟在御驾回京的队伍中,又仿佛一个落第举子般到贝勒府上修书。
直到《古今图书集成》横空出世,再次让“陈梦雷”这三个字成为天才的代名词。
“听说皇上已经让武英殿开印《古今图书集成》了。”就连云雯都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此事,“铅活字的话应该挺快的吧,不知道我们家能不能分到第一批样书。”
八福晋一向是喜欢收藏书的,如《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索引类书籍,若真能无动于衷那就不是她董鄂·云雯了。
八贝勒低头嗦了口面。
然后云雯就自个儿把自个儿否了。“如今陈梦雷修书大成,得了万岁爷的夸奖,以他的性子,少不得要和李光地旧事重提。李光地毕竟简在帝心三十载……到时候若是陈梦雷落败,倒像是如今夸他有才的人,是怂恿了他的狂妄似的。”
八贝勒把嘴里那口面咽了下去,眉眼弯弯地看福晋,语气中带着点调侃:“那怎么办呢?”
云雯细眉轻蹙,就仿佛一个有谋略的西施。“若是宫里赏赐,咱们就欢天喜地地接着;若是没有,也万不可巴巴地凑到三贝勒府上去烧热灶。若是外人问起来,就说我虽喜好收集古本、杂书,对于《汇编》这样的类书却只是平平的喜欢。”
景君小丫头坐在她小小的高椅子上,吧唧吧唧地嚼面条,一双眼睛乌溜溜地盯着她额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