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开边(1/1)
太武二年,八月十三日,晨旦,细雨蒙蒙。 一支数千人的骑军团沿着白檀山谷到平冈的山道上缓慢前进。 在这片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山道上,四千骑军套着蓑衣,后面的战马上捆着甲胄,旗帜也卷了起来,也没什么伞盖仪仗,就这样连绵数里悄然行进。 此时,在甩了一下斗笠上的雨水,沮授忍不住又看了两侧的山坡红叶满山,忍不住道了句: “原以为塞外苦寒,没想到也有这等胜景。要是日后天下平定后,在这里修一别院避暑,岂不美哉!” 听沮授说这个话,他边上作为新幕僚的田畴忍不住道: “门下,这附近还有一条热河,即便是冬日也是温暖如春,所以这里不仅是避暑之地,就是在这燕山一带,也是一等一的过冬之所。” 沮授恍然,然后意有所指道: “是啊,原先这里一带在前汉时期还建立县所,将周边纳入王化,而到了本朝,已经匹马不出塞外了,可惜了。” 张冲一直在听,见沮授有什么想说的,便搭话道: “沮公是有什么见解吗?” 沮授低了一下头以示恭敬,随后就摇了摇头: “臣下也谈不上见解二字,只是看多了也有几分体悟。臣下是河北人,虽处内郡,并不像边郡一带常受北戎之苦,但家乡子弟也常北上备边。所以对这白檀县地的得失,也有几分想说的。” 张冲骑在马上,细雨蒙蒙,秋叶层林尽染,听着沮授的讲述,心旷神怡。 只听沮授心有戚戚道: “本朝与前汉虽为一姓,但在我看来却为两朝,宛若阴阳之分。前汉尚雄烈,本朝尚阴雌。就如这北边一事,就可见一斑。” 沮授看着田畴,问道: “子泰,你是右北平无终人,是地地道道的边地子弟,就你来说,如何评价本朝汉室备边呢?” 田畴是新人,现在又随在张冲左右,所以将每一次表达都当成能力的考验,所以他深想了一下后,认真道: “本朝备边,重守不重攻,求存国本不扰四夷。” 沮授一拍手,赞同道: “对,子泰果然是边地中少有的读书人,对这些有一番见解,这一句话正说清了汉室对外政策。” 田畴没有在意沮授话中对边地人的轻蔑,反而更加虚心求教。 因为人家沮授说的是大实话,那就是遍地风气就是如此,宁愿做个武士,也不愿意拿一本书来读。像田畴这类读书的,反而成了异类了。 沮授转而对张冲道: “王上,咱们且不说这白檀,如这类被废弃的还有柳城等地。我昔日游历河北,对北疆县治之变迁就做过一番功夫。在幽州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这些边郡中,可以说整个防御线都在往塞内收缩。” 接着沮授就给两人一根手指一根手指来算: “其中上谷郡废了泉上、夷舆、且居、茹、女祁、潘六县。渔阳废了要阳、白檀、滑盐三县。右北平呢,前汉有十六县,现在废了十二县。辽西也比之前少了四个县。可以说,本朝较前汉的北疆防御,整整向南舍弃了二十五个县,这是多大的土地?” 张冲既不是本朝人,也不是河北人,对于大势他有了解,但对于河北这些故事他还真的不清楚。 这会他一听沮授这话,才知道本朝竟然在塞外废弃了那么多县土。 接着,沮授继续道: “这些县土其实是一事,更重要的是,当年前汉在经营塞外的时候,选择的驻城地不是随便选的,都是塞外的形胜之所。就好比我们昨日经过的白檀,就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为燕山群脉之要塞。原先前汉有这些塞外据点,凭借山河形势,足可以对四夷形成威慑,但等到这些地方被废弃后,整个北疆的防御就只能靠这些边墙。但边墙突破太容易了,所以本朝以来,北患不绝,使我河北百姓深受其苦。” 张冲大概明白了沮授的意思。 就是说,前汉在北疆主张的是积极备边,择塞外险要地设郡县而置之,四夷有逆则发兵而讨之。 这种主动防御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可以用极少的精兵布置在塞外就能稳定游牧民族。 而到了本朝之后,看似求存退让到塞外,却要耗费更多的人力把守漫长的边墙,但最后的效果却并不好。这就是被动防御,处处是漏洞。 沮授作为北地第一流的智者,其见解自然不是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他接下来又说了一番话,使得一边的田畴了解到了为何人家能为门下。 只听沮授道: “就实来讲,本朝和前朝之分,时人常以为是国力之别,但就其本质来说,是朝庭上的兖兖诸公是如何看到边郡和腹里的。” 之后沮授就具体讲述了这句话的内涵。 原来在前汉时,整个的边疆经略也可以分为武帝时期的开土列郡,以及昭、宣、元数世的安边抚远。 武帝可以说是本朝最另类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年间,整个边疆政策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汉兴时,高祖窘平城之围,太宗屈供奉之耻。到了武帝后,一改隐忍退让之状,开始重点经略边疆。 在过去,中原的汉人皇帝们普遍将治理的重心放在帝国腹里,只要内部稳定,外部即便有一二袭扰也无伤大雅。 但偏偏出了个武帝,执意开边,将整个帝国的重心开始放在了过去从不重视的边地,正式将原先被视为无用的边地确立为重要的外部边防价值。 其后,积粟输边,移民实边,整军备武。那个时期也是汉家在塞外的大扩张时期,大部分塞外的郡县都是在那个时候被建立的。 但武帝之后,尤其是在成帝之后,整个边疆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将过去主动出击的积极性政策批评为擅开边隙,破坏边疆各族团结。然后到了本朝,甚至出现大面积放弃凉州之策以保和平。 这一种柔雌求存的政策一直贯彻到现在,使得凉幽之地的百姓深受其苦,并日益积攒着对汉庭的仇恨。 因为本朝虽然说这是保境安民,所以重守不重攻。但实际上这却大大鼓励了匈奴、乌桓、鲜卑、南蛮的劫掠。 等到了那刘宏上位后,幽、并、凉三州,可以说是无岁不被寇抄。 而这些边景到了京都的朝庭上,那些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的公卿大臣们,不是和亲、就是过市,总之就是羁縻招抚的那一套。 可以说大大寒了如沮授这样的河北士子们的心。因为此时的汉室,已经无法保护河北人的利益了。 还让沮授他们担忧的就是,本朝在边事上频繁使用以夷制夷的政策。这虽然降低了朝庭的耗费,但却让四夷成长了起来。 原先只有部落形势的乌桓人成长为现在具备完善的军事组织,就是一例。 他们想得很好,觉得夷虏相攻,杀戮满万,而中国无损汉兵可坐享大功,而百姓不知其劳苦。 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划算的吗? 却不知道,命运早就在暗中给一切都标注好了砝码。 如果没有张冲的干预,这一切终究爆发。 早就有了历史自觉性的张冲在听了沮授一番话后,由衷感叹了句: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此言不欺我!” 正当沮授和田畴两人咀嚼这段话的时候,就听张冲认真对沮授求教了一句: “如沮公看,这北疆该如何治理呢?” 这下子沮授更加振奋起来了,他说了这么多,一方面是再次肯定支持王上的征辽政策,想让王上采取主动防御,另外一方面不就是为了这一句话? 于是,沮授就将他和田丰几个河北派门下、六部吏想的防边策细细讲来。 在沮授看来,前汉的武帝开边和后面的绥靖皆有问题。 如武帝这般大规模开边对国力的耗费太过于巨大了,也就是盛时可为,不能成为常态。而本朝汉室的绥靖就更不可为了,可以说正如刚刚王上说的那般,求存不可得。 那又该如何呢? 随后沮授就为张冲呈现了他们河北派的备边成果。 其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守在四夷”四个字。 用沮授自己的话来说: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而张冲用自己的话理解就是,要让四夷为藩屏,形成拱卫天子于中央的局面,诸夏与四夷共同组成和谐统一的天下秩序。 而其中北疆作为防备鲜卑人的重点,更是执行此策的重要地区。 当然,这个判断既和沮授他们是河北人,利益相关之外,更多的是从历史上得来的看法。 在他们看来,日后能威胁中原王朝的必然是来自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虽然不知道这方草原有多么广阔,连接了欧亚,但只凭借历史经验,他们就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灭不完。 以前这里是匈奴人,匈奴人之后有了鲜卑人,鲜卑人之后也必然会有其他民族出现。这些草原就好像无底洞一样,不论中原王朝如何应对,都会出现新的敌人。 所以,以沮授的意思,那就是采取定时深入草原,实行减丁之策。 泰山军既不取武帝发兵数十万的浩大战事,也不用本朝之绥靖,而就是取中道。只要让边疆各镇每年深入草原,行减丁之策。 通过主动参与进北方草原各部落的事务,对这些部落形成控制和镇压。 而且以沮授的看法,就是深入塞外还能获得大量人口、牲畜。 其中人口可为国内建设,牲畜可为农耕。 总之,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皆可为泰山军之搜讨。 而除了这种主动深入草原,定期掠夺的战术外,沮授还建议要在塞外设立据点,而不是再被动的以边墙为防御。 而且这些据点为了和此前的减丁掠夺政策结合,就要设立为军镇。 在沮授为张冲的规划中,从上谷到右北平漫长的边界中,大致设立六七个这样的军镇,就可以保证北疆的安全。 而后面等泰山军再拿下并州更西,也可以按照此法于塞外建立军镇。以沮授的计算,其总共要设置二十个。 这些军镇街布置在阴山以北的平原或者丘陵,控制住漠北南下的交通要道,可以说一旦这个政策得以实行,河北将再不闻边警之声。 张冲这个过程一直在听,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愣了一下: “阴山以北设立军镇?那阴山以南呢?” 随后沮授解释了。 在他的规划中,阴山以南的草场将会由泰山军主动进攻而夺取,然后在这里戍守别动防秋兵,如幽冀的诸军就可以每年秋冬之际屯兵于漠南,然后在第二年春季回到塞内。 这就是沮授的主动性防务。 其整体是由阴山以北的军镇体系、阴山以南的防秋军团、以及最后的边墙,构成了三重军事防御。 但听到这里,张冲摇了摇头: “沮公,你这策听起来还行,但实难执行。且不说幽冀诸军能否在秋冬时节在寒冷的草原呆住,就你说的减丁一策就是后患无穷。” 开玩笑,张冲甫一听这个减丁之策还没反应过来,后来越听越熟悉,这不就是后面金人对蒙古人做的吗?后面可不就把人家逼出来个天降猛人? 从后世来的张冲明白,当你灭不了人家的时候,频繁的战争只会让双方的仇恨越来越深。 历史和现实无数次的真实案例告诉他,强弱转变只是暂时的,强大的外部军事压力虽然可能赢得一时的胜利,但终究会锤炼和锻炼那些还活着的人。 而到时候,原先的征服者就将要面对带着仇恨,更有组织的反抗者。 所以张冲并不太认可沮授的看法。 就当沮授要进一步解释的时候,前面飞骑正沿路飞传: “前面已过山谷,距离平冈还有四十里。” 听到这声后,张冲果断下令: “令前部着甲行军十里,后部再着甲行军十里,各部交替轮换。” 张冲身边的飞骑得令后:“喏!” 距离平冈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