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园长633(1/2)
二十世纪的科学地位不断高攀,肯定有人不高兴,老美这边就有新教徒的原教旨主义不断煽动反科学的运动。&lt;/p&gt;</p>
最近的《纽约时报》不仅刊登了李谕、密立根等人的科学报道,还有一篇非常神奇的《上帝与进化论》。是的,老美这边一直有很多人反对进化论。&lt;/p&gt;</p>
话说真是从进化论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断过……&lt;/p&gt;</p>
而且欧美这边的动静要比国内强得多,毕竟国内对科学的态度相当尊崇,而且中国又正好是个没有广泛宗教影响的国家。&lt;/p&gt;</p>
新教徒的原教旨主义挺挺狂热,甚至搞了个“世界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联合会”,就是组织各地的传教士一起对进化论进行攻击。捎带手还对学校的生物教科书发动了一波攻势。&lt;/p&gt;</p>
他们的目的估计是攻击整个科学,切入口依旧选择了老生常谈的进化论。没办法,这些人真的只能勉强看懂进化论,让他们反对牛顿、欧拉、高斯、麦克斯韦也做不到,看都看不懂。&lt;/p&gt;</p>
《纽约时报》借着物理年会的机会,专门采访了这些物理大牛。&lt;/p&gt;</p>
对象主要是密立根,因为密立根对宗教有割舍不断的情感。&lt;/p&gt;</p>
至于李谕、迈克尔逊、海耳等人,根本不想理会那些新教徒的吵闹声。&lt;/p&gt;</p>
记者显然调查过密立根,简单几句寻常问候后,就翻开一个小本子,说道:“密立根教授,您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我查到,您本人持有的物理哲学观一直拒绝接受纯物质理论,有自己的一套‘元素进化理论’。”&lt;/p&gt;</p>
密立根说:“没错,自从汤姆逊、卢瑟福、李谕等大量科学家的工作后,物质的本质已经越来越明了。原子也不再是盲人们玩耍的弹珠,现在的理论表明,原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有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表现许多功能和特性,诸如能量特性、放射性、波的特征及其他的种种。这些特性与任何以‘精神’为名义的事物一样神秘莫测。”&lt;/p&gt;</p>
李谕有些好奇他的想法,于是说:“进化论与神秘没有直接关联,应该说未知才对。”&lt;/p&gt;</p>
密立根说:“通过对放射性的多年研究,我们早就知道,较轻的元素可以转化成较重的元素,这就是一种进化,即元素进化理论。”&lt;/p&gt;</p>
记者接下来问题更加尖锐:“密立根教授,您认为进化论中包含上帝吗?”&lt;/p&gt;</p>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问法,想要同时肯定上帝与进化论。&lt;/p&gt;</p>
密立根说:“元素进化理论是一个由科学提供的关于上帝的崇高概念,也与宗教的最高理想高度一致。在极其漫长而久远的年代中,地球作为人类的摇篮不断发展变化。上帝长期赋予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以生命,并在人类的内部培养精神本质和类似上帝的力量。上帝正是通过这一切展现着自己,这个概念代表的正是上帝。”&lt;/p&gt;</p>
“上帝长期赋予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以生命,”记者重复了一遍,“我想这就是您的自然神学观点。”&lt;/p&gt;</p>
密立根并没有否认:“科学实践与基督教信仰交相呼应,由宗教精神支配的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也是人类的希望。”&lt;/p&gt;</p>
对于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而言,密立根的观点相当罕见。&lt;/p&gt;</p>
他的名头响亮,李谕还挺担心这种观点传回国内的。民国时期对西方相当崇拜,是那种从科学到宗教、从语言文化到衣食住行每个细节全方位地崇拜。&lt;/p&gt;</p>
中国毕竟是人口最多的国度,就算西方传教士几百年的传教工作极其失败,还是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民国刚成立的这几年,中国每年售出差不多四百万册《圣经》,接近十九世纪初全球范围的流通数量。&lt;/p&gt;</p>
所以密立根的说法或许会成为不少一知半解之人的武器。&lt;/p&gt;</p>
——&lt;/p&gt;</p>
采访结束后,李谕又给中国留学生们开了场讲座,然后便登上了赴欧的游轮。&lt;/p&gt;</p>
第一站先停留伦敦,李谕前往剑桥大学会见卢瑟福。&lt;/p&gt;</p>
刚踏上伦敦的土地,李谕就感受到了一战还未散去的阴霾。伦敦不久前才刚刚恢复了路灯照明以及面包点心烘焙,——此前担心光亮会成为德国飞艇的轰炸目标。&lt;/p&gt;</p>
伦敦作为所谓世界第一强国日不落帝国的首都,目前仍然需要进行食物定量供应。&lt;/p&gt;</p>
剑桥大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战争期间,剑桥有2162人阵亡,伤者几近3000,占从军者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基本都是精英阶层。&lt;/p&gt;</p>
在四年中总计约有八万伤兵由列车送到剑桥进行医治,所以这里的空气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lt;/p&gt;</p>
剑桥恢复到战前规模可能还需好几个月的时间。&lt;/p&gt;</p>
“欢迎来到废土乐园。”卢瑟福见到李谕后开玩笑道。&lt;/p&gt;</p>
李谕则祝贺说:“恭喜卢瑟福教授升为第四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lt;/p&gt;</p>
卢瑟福说:“接到这个任命我很吃惊,因为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向来是一个终身职位。汤姆逊教授被聘为三一学院院长以及皇家学会会长后,无法兼顾这么多工作,才不得不辞职,否则我肯定没有机会。”&lt;/p&gt;</p>
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是全英国最重要的物理学教授职位,代表英国物理学界最崇高的地位,汤姆逊选择卢瑟福没有毛病。&lt;/p&gt;</p>
麦克斯韦创建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他生前还没有诺贝尔奖。&lt;/p&gt;</p>
第二任主任瑞利在1904年获得了诺奖;&lt;/p&gt;</p>
第三任主任汤姆逊在1906年获得诺奖;&lt;/p&gt;</p>
第四任主任卢瑟福则是在1908年获得诺奖,只不过是有些意外的化学奖。&lt;/p&gt;</p>
他们的获奖年限正好都相隔两年,而且一个比一个获奖时年轻。&lt;/p&gt;</p>
总之,“诺奖幼儿园”园长正式挂帅上任。&lt;/p&gt;</p>
李谕问道:“四年下来,实验室的工作应该几乎停滞,研究人员都回来了吗?”&lt;/p&gt;</p>
卢瑟福一下子又想到伤心往事:“莫斯莱回不来了,不然我们应该可以一起继续原子物理学的研究。”&lt;/p&gt; “确实太遗憾了。”李谕惋惜道。&lt;/p&gt;</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