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字真是龙飞凤舞(1/1)
“婆婆,时候不早了,我们先回去你也早些歇着。” “路上慢着点。” 赵老婆婆嘱咐道。 在回去的路上李明清和她说了后日去县里的事。 “真的啊,这可真是太好了,娘知道的话得高兴的睡不着觉。” “后日我带你一起去,正好去医院瞧一瞧孩子。” “不是没事吗?” “医者不自医,去看看放心些。” 孙佳雪这才安心,还以为有什么事。 “媳妇儿,周英子被调到县城的供销社上班。” “啊?!” “袁景山在县城报社上班,来回不方便,正好周英子去县城工作,俩人便在县城住了。” 听了这话她有一瞬间的晃神。 “明清哥,我……上次是我想岔了,但……” “你男人我可没这本事能让周英子去县城,只是碰巧罢了。” “可是……” “没啥可是,跟你说是让你宽心的。” 俩人回去就见大妞他们趴在门前的石头上写写画画。 “你们怎么在这儿,怎么不回老屋,好歹家里有桌子。” “小婶婶,反正也不急,回家写不来。” 他们会写字还是孙佳雪教的,每次学习都是在新屋,回老屋哪里都不对劲。 李明清拿钥匙开锁道:“真是不知道怎么说你们的好,旁边还有一群叽哩哇啦的皮孩子们,趴在这里也能写的下去。” “小叔叔,刚拿出来还没写呢。” 院子里阴凉地专门放了一张桌子,基本上都在这里写作业。 李明清见他们写的字,实在是难评。 “这字过于龙飞凤舞了,你们老师真是脾气好。” 向东说道:“小叔叔,咋的了?” “来,你和我说说,这写的是什么字?” “男。” “这个呢?” “李。” “难为你认得出来,我就没看出来是男字和李字来。” 这字怕是只有他自己认的出来。 三个女娃和向西写的还算工整,四四方方的。 他想起来牛棚的几个人,看通身气派应该是知识分子。 他可没闲情逸致和耐心教几个孩子书法,怕上火折寿。 真是的,还没有佳雪写的字好看。 李明清舀了一小瓢的玉米碴子放在布袋子里准备去牛棚。 牛棚里有丁家认识的人,之前还答应丁绍要照看一二的。 “媳妇儿,我出去一趟。” 天色渐黑各家都在家中做饭,大街上很少有人。 到牛棚的时候黄婶子正在洗野菜。 “婶子,忙着呢?” “小同志你怎么来了,知道你好心但不应该来这的。”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听见外面有人说话孔老三人从牛棚出来。 “小伙子,烦请你给丁家带句话,我的身子骨硬朗的很。” “好,大爷我懂点医术,这是药,喝了对身体有好处。” 孔老没有怀疑他给的药,丁家如此相信他可见人品卓然。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我们牢记在心。这玉米碴子我们是不能收的,你拿回去吧。” “大爷,我是想请你们帮忙的。” 四人警惕道:“我们沦落至此不知能帮到什么?” “我有几个侄子侄女,今年刚入学,但是写的字实在是拿不出手,就在想前辈们能不能给孩子们指点一二。” “这事说起来容易但办起来难”,孔老道。 “是啊,我们在这里行动不能自由随心,被人看见怕是要说闲话了。” “我让几个孩子每周过来一次,不会引人注意的。村里的孩子向来跑来跑去随性惯了,没人会注意孩子。你们村里有一段时间了,这些屁孩子们就没有不去的地方。” 仔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 “行,到时候你领着孩子们过来就行。” 见他们答应李明清把面布袋子拿出来放在石板上离开。 李明清直接去老屋把这事和李明利三兄弟说了。 “成,麻烦你对这几个孩子这么费心。” “不过我还是担心,若是被村子里的人看到了怎么办?” “几个屁孩子根本没人注意。” 这事就这么定了,每个周六中午人少到牛棚跟着学写字。 李老婆子说道:“希望这几个孩子是有出息的,不枉费让他们上学。” “这几个孩子成日去新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少学东西。” “不求大富大贵,但好歹能把日子过得舒坦些,少受些苦。” “肯定没咱们那时候苦,吃土啃树皮的。” “收拾桌子吃,这一下午可没少干活。眼见着秋收了,身上好不容易养出来的肉又得累没了。” 李明清刚进门就撞上急着回家孩子们。 “小叔叔,小婶婶正等你回去吃饭呢。” “你们不留下来吃点?” “那哪成,我娘说小叔叔你可亏了,让我们不能蹭吃蹭喝的。” “我娘也是这么说的。” 听了向东和二妞的话李明清笑了笑。 几个孩子一溜烟的争先恐后的跑回老屋。 孙佳雪出来说道:“明清哥,做的鸡汤面刚盛出来。” “对了,后日去县里的事和爹娘说了吗?” “我还真给忘了,刚刚去老屋说了给孩子们找老师的事确实把这事给抛之脑后了。” 在他看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明日再说吧,等会说的话娘得过来絮叨大半夜。” 孙佳雪轻笑道:“好,明儿个再说。” 村长见老李家这么平静,心想,这一家人还真是沉得住气。 是有大谱气的。 实则老李家老两口和其他人还不知道这个好消息。 次日。 李明清提前五分钟到下老屋和老两口说了表彰的事。 “唉呀娘呀,有这么大的事你昨天怎么没说?” “娘,昨日忙完了。” “以往只是过年前夕才会有表彰大会的,每个镇上就两三个人,没想到啊,儿子啊,你可出息大了。” 李老婆子念叨个不停,想直接去村上喊一嗓子。 李明清和孙佳雪打趣道:“看吧,我就说娘得格外咋呼,沉不住气。” “儿子啊,谁家摊上这好事会藏着掖着啊。” “娘,小声点,村里人知道难免有人说三道四,咱们自家人高兴就好。” “你说的有理,等表彰完再说。省得有人出幺蛾子坏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