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盟誓制度(1/2)

神武二十七年,七月初一。</p>

青海都督府,伏俟城。</p>

殷无咎选择这座城池召开盟誓仪式,八十一位吐蕃首领纷纷聚集于此。</p>

伏俟城曾经还是吐谷浑国的都城,屹立于青海湖以西,城池面积达到三百多万平方米,东西大约一千五百米,南北大约两千米,又可分为内城、外城双重结构。</p>

由于隋唐时期地球正式进入温暖期,全球平均温度相比现代社会高出两度,所以青海湖畔的气候环境同样发生巨大变化,直接把沿岸平原全部变为良田,还把雪山变成山地草场。</p>

如今伏俟城便是青海都督府的治所,青海都督郭志崇负责管理鄂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即是青海湖周边地区和柴达木盆地。</p>

“陛下,各部首领已经到齐。”</p>

郭志崇恭恭敬敬跟着殷无咎汇报道。</p>

殷无咎微微点头不冷不淡说道:“好,那就正式举行盟誓吧!”</p>

盟誓制度乃是吐蕃王朝的制度之一,源于诅誓咒语,组织形式称“盟会”,内容一般由盟誓缘起、遵誓要求、违盟恶果三个部分组成,以天神、地神、佛经、宝塔或自己信仰的神为证,若是违背誓言即是对神灵圣物的亵渎。</p>

青藏高原的人们对于神灵拥有崇拜与敬畏观念,故而盟誓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会给参盟者造成约束力与心理压力,从而使盟誓者信守诺言和履行义务。</p>

盟誓仪式需要宰杀牛、羊、马等动物作为祭品奉献给神灵,在这套流程走完以后,殷无咎带着八十一位吐蕃首领共同登坛对天宣誓。</p>

殷无咎以大夏皇帝的身份正式把脚下这片土地赐给各个部落,并且把他们划分成八十一个千户,具有交纳贡赋和带兵出征作战的义务,换而言之就跟吐蕃帝国的东岱制度没有太大区别。</p>

各部首领的千户长们发誓对大夏皇帝进行效忠,永远承认殷无咎及后代子孙为最高统治者,非殷不得称王,非功不能封爵,有违此誓,天下共击之,人人得而诛之。</p>

在众人盟誓宣读完毕后,殷无咎敞开双手大声呼喊:“天神在上,请您降下紫光祝福我们吧!!!”</p>

下一刻,整个天空云朵逐渐变成深紫色,天空上的紫色极光照耀着伏俟城。</p>

“天神显灵啦!”</p>

“天神显灵啦!!”</p>

“天神显灵啦!!!”</p>

各部首领的千户长们纷纷感到震惊,他们认为这是盟誓受到上天认可,于是不由自主朝着殷无咎跪拜行礼,是他才让天神显灵。</p>

青藏高原的人们十分笃信鬼神之事,尤其是在这个普遍认为皇权天授的时代,紫光降世这样违反常理的奇观,所带来的冲击力是难以想象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