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 章 虽然本案仍在调查359(1/2)

“农桑丝绢也称劝课农桑,朝廷鼓励百姓在不可为田的土地上,种植桑麻等作物,薄征租赋。”</p>

“这些皆以实物为主。”</p>

“所征本色丝运送南京,供应皇家织造,折色绢匹运送北京,以备俸禄支出及赏赐之用。”这说的是“丝绢”税的用途。</p>

朱翊钧又问道:“全国哪些地方出产生丝?”</p>

“主要是浙直、闽粤、四川、山西也产。”</p>

朱翊钧又问:“那徽州产吗?”</p>

张居正看着他,没说话,答案不言而喻。这个问题看似很重要,其实根本就不重要。</p>

其实产不产也无所谓,不产生丝,也不耽误朝廷征收生丝税。</p>

皇室对丝绢的需求量巨大,皇上要做龙袍,后宫这么多娘娘,要穿漂亮的衣服,什么大衫、大袍、长袄、短袄……朝中大臣也需要制作官服,皇上还要给大臣和皇亲各种赏赐,有时也将丝绢作为俸禄发放。</p>

同时还要和外国人做生意,虽然生丝禁止出海,但生丝所织锦缎是可以高价卖给外国人的嘛。</p>

这是制造局的生意,也就是皇家生意,给皇上的小金库赚钱,耽误不得。</p>

光是看看科道官三不五时呈上的奏疏,劝谏圣上暂停制造就知道,皇室和朝廷在这方面花费巨大。</p>

再加上民间所用,四大产地每年所产生丝供不应求,那就向不产生丝的地区征税,把粮食换成银子,再用银子去买生丝。这一进一出,豆腐也能盘成肉价钱。</p>

朱翊钧愈发觉得,前些日子张居正同他说的关于“一条鞭法”的改革,无论对朝廷,还是百姓都非常重要。</p>

他也问过冯保对“丝绢”案的看法,冯保对此事的了解比他更清楚,这个案子前后历经两朝,整整十年,给出至少五个版本的解决方案,最终也没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p>

至于那个帅嘉谟,最终落得个流放三千里的下场。</p>

但冯保觉得,此案件引起了朱翊钧的关注,说不定最后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p>

不久之后,海瑞果然呈上一封关于“人丁丝绢”案详细的奏疏,包括帅嘉谟的呈文,他也誊抄了一份,一同呈了上来。</p>

朱翊钧先看了帅嘉谟的呈文,刚看了个开头,就断定:此人绝不是在拜访旧友的时候,一时兴起,查阅税册,并且埋头苦算起来,他应该事先就知道税册有蹊跷,早有谋划才对。</p>

在查过《大明会典》之后,帅嘉谟又去翻阅《徽州府志》,于是,此案件的源头可追溯到两百年前。</p>

案情本就复杂,这一杆子又给支到了两百年前,看得朱翊钧不由自主紧蹙眉头,又咬了咬下唇。</p>

隆庆虽然对这个什么“人丁丝绢”案不感兴趣,但是对亲儿子却是怎么看也看不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