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朝上争议(1/2)

就是吧……“未曾与其人相交。”</p>

文无第一,但对于和亲爹别过苗头的郑玄,他就有那么一点别扭。</p>

“可与大将军商议。”荀彧堵住他的借口。</p>

“……是。”</p>

半个月后,南宫崇德殿中</p>

公卿次第俱席而坐,手捧玉笏,参加新任天子的第一次大朝议。</p>

虽然朝议已移至南宫,但出于安全考虑,大将军何进依然没有出席。</p>

继他不临大丧,不临陪丧,不送山陵过后,不临朝议,似乎也并不奇怪。</p>

于是荀柔居首,与太尉袁隗同席,主持议事。</p>

按照惯例,朝议先上大诏,先帝谥号已定为“孝灵帝”。</p>

乱而不损为之灵。</p>

字面看“乱而不损”,还不算太恶,但大家都明白,汉灵帝占便宜在,亲儿子成功继承皇位,国家没亡在他手里。</p>

算啦,好歹没亡国。</p>

朝廷公卿看在新帝脸面上,挑了这么一个“阴阳怪气”“懂的都懂”的谥号。</p>

比起后世还是有底线的多,没搞出嘉靖“英毅神圣宣文广武”这种恶心东西。</p>

所以,别说新任天子,就是何太后,以及太皇太后,对此也是一语不发,大概心里未尝不清楚,先帝刘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p>

之后便是宣布新君继位,该年号光熹,大赦天下,在这个时候,天子称要免天下一年之税。</p>

此话一出,当然满殿颂圣。</p>

少府和大司农也没多话,太傅已代表天子向他们承诺过了,要输西园之财入国库填补亏空,虽然现在还没拿到,但以如今大将军逼迫形势来看,也未为久也。</p>

既然以天子之名誉保证,新任这位,诚信还没破灭,也就只能姑且信之。</p>

接着天子又宣布第二件事,要重整太学。</p>

““太学者,有教于国者也,自秦乱后,经典废绝,自高祖收天下之书籍,集天下之贤士……””</p>

雒阳太学,过去乃是东汉第一学府,是学术经典之所在,拥有对学术的最高解释权。但自从桓帝党锢开始,数次打压,数次消磨,如今的确远不如当初之盛,要重整自然是好事。</p>

刘辩一条条无错的背出五十条新校规,下诏个州县选聪慧青年才俊入学,然后,“……自桓帝以来,久不整理,则典籍杂乱,有轶散、颠倒、虫蛀、模糊之处,又有竹简笨重且载字少,不宜翻阅,令众博士各携学生,整理学中典策文章,补漏勘定,重新誊抄,以兴文德……”</p>

这就是荀柔的办法。</p>

干活。</p>

勘定整理典籍,也是正事,也十分适合太学,工作起来懒散颓废之风,就没有了,爱好学习的士子,会踊跃加入,滥竽充数者,按照规矩,就会被淘汰出局。</p>

至于诸位在朝的博士,爱好研究学问的,就去做学问,若是想在朝廷有作为,补辍经典耗时耗力,自己就会想办法免除。</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