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古文解析: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2/2)

好书推荐:

在医学领域中,周易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启示。通过对人体脉象与病症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本文将以周易哲学思想为基础,深度解析一系列病症表现。</p>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这揭示了脏腑功能失调与肿胀之间的关联。当肺、肝、肾等脏器充盈过度而实,则可能导致身体出现肿胀现象。“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详细描述了不同脏器壅塞所引发的症状,如肺部壅塞导致喘息和两胁胀满,肝脏壅塞引发两胁胀满、睡眠时惊恐以及小便困难,肾脏壅塞则表现为从脚下至少腹的胀满,小腿有大小差异,大腿和臀部出现病变,易导致半身不遂。</p>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这里指出了心脉和肝脉的变化与痫病、抽搐、筋挛等症状的关系。同时,提到了因惊骇而导致脉象异常,若脉象不至且声音嘶哑,有时也可能不治而愈。“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说明了肾、肝、心脉的小急且不鼓等脉象特征与瘕病的关联。</p>

“肾肝并沈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进一步阐述了肾肝脉象同时沉、浮、虚以及小弦等情况下所对应的病症,如石水、风水等,甚至出现死亡和易惊的情况。“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则明确了三阳、三阴、二阴、二阳等脉象的紧急程度与不同病症的对应关系。</p>

“脾脉外鼓,沈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沈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探讨了脾脉、肝脉和肾脉与肠澼病症的关联,以及不同脉象所预示的病情预后。“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沈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说明了心肝同时出现病变且下血时的可治与不可治情况,以及脉象小沈涩与身热对病情的影响。</p>

“胃脉沈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这里描述了胃脉和心脉的异常与偏枯病症的关系,同时根据发病的左右侧以及是否喑哑、舌头转动等情况,判断病情的可治性和预后时间。</p>

“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详细阐述了不同脉象所反映的病情严重程度,如脉象搏击且伴有血衂身热则预示死亡,脉象悬钩浮为正常脉象,脉象如喘则为暴厥,患者会出现不能与人交流的情况,脉象如数则会使人突然受惊,但三四日后可能自行恢复。</p>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乾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这一段对各种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经气、心气、肝气、肾气、胃气、胆气、胞气等的不足所对应的脉象表现以及可能的死亡时间和预后情况。</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