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全才孔明卧龙培养计划178(1/2)

却说秦瑱领军回寿春才发现诸葛亮已经被招了过来。</p>

在刘备的请求之下,便动了培养之心。</p>

经得宴会上二人一确定,第二天诸葛亮就带着礼物来到了秦瑱家中。</p>

在这个时代,拜师是要给束脩之礼的,诸葛亮要拜师,自然要带着礼物前来。</p>

这些礼物,是诸葛瑾所备,乃三条干肉,两匹布。</p>

礼物虽然不重,却为了表个心意。</p>

不过这些礼物却非送给秦瑱,而是送给蔡琰。</p>

因为秦瑱为了防止日后被人诟病,采取了一个代师授艺的方式。</p>

因而诸葛亮入门之后,却非秦瑱亲传,而算是秦瑱师弟,所拜之人,也是秦瑱的岳父兼师傅蔡邕。</p>

代师授艺之法,本是后世相声界的人情世故。</p>

现在却被秦瑱用来收下诸葛亮,这自然也是一件新鲜事。</p>

蔡琰此时已有三月身孕,发福了不少,看着诸葛亮对自己亡父画像祭拜,便白了秦瑱一眼,细声道:</p>

“夫君既有意收下孔明,便自己为师既是,何必又将父亲牵扯出来!”</p>

在她看来,秦瑱这是多此一举。</p>

因诸葛亮跟随秦瑱学习,自然不是前来学儒家经义的。</p>

学得是经世致用,战阵对决之事。</p>

实则秦瑱这些学问,压根就不是跟着她爹学来。</p>

她自也不知自己夫君从哪里学得这一身经天纬地之才。</p>

但她知道一点,凭秦瑱的才学,完全可以开宗立派,收取弟子。</p>

却是没有必要将这个名头给挂到她爹头上去。</p>

不过秦瑱见状,便给媳妇咬耳朵道:</p>

“夫人此言差矣,吾自继承丈人之学,正当弘扬丈人所论。”</p>

“如今正是代师授艺,来日孔明学有所成,正可与我一道发扬丈人学问,好叫后世人知晓丈人之名!”</p>

实则他之所以代师授艺,也是不希望蔡邕的一些东西失传。</p>

毕竟他虽然学了蔡邕不少东西,却也只是皮毛。</p>

须知蔡邕作为东汉末年大儒之一,后世影响远比不上郑玄等人。</p>

究其原因,一半是因为蔡邕常年颠沛流离,又没有一个传承的徒弟。</p>

另一半则是因为蔡邕的大量作品失传。</p>

实际上他这位老丈人可谓汉末文坛第一人,诗赋、音律、书画、经义等无一不通,无一不精!</p>

其诗赋大半失传,音律之学也没传承,书画、经义更是寥寥无几。</p>

这些可都是文化瑰宝,失传了自然可惜。</p>

而现在蔡邕的几个徒弟,仅仅有阮瑀、路粹、苏林、顾雍、王粲等人。</p>

似阮瑀、王粲等人,虽为建安七子,却没有开始弘扬蔡邕之学。</p>

路粹、苏林等人无甚大才,难当大任。</p>

顾雍与他相似,皆是长于军政,不喜文艺。</p>

唯有诸葛亮,本身是个全才,才艺方面也十分了得,可以完全继承蔡邕一身本事。</p>

因此秦瑱替蔡邕收下诸葛亮,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补偿自己老丈人。</p>

蔡琰听得他的解释,自是心中窃喜,暗道自己夫君有心。</p>

可欣喜之中,又是有些恼怒其没个正形,外人在此,尚且如此亲密。</p>

如此心态之下,自是情意绵绵的又白了秦瑱一眼。</p>

而秦瑱已是习以为常,转头去看诸葛亮祭拜蔡邕去了。</p>

待得一番礼毕,他方才引诸葛亮见过蔡琰道:</p>

“此乃吾妻昭姬,算来也是汝师姐!”</p>

“吾师蔡公一身才学,大半归于昭姬之手。”</p>

“今日过后,似府内书卷汝皆可观之,若吾不在,可让下人找昭姬为汝寻来!”</p>

虽说这个时代男女交往不像后世,但成婚之后却有男女之妨。</p>

带媳妇见客人,这是极为亲厚的行为!</p>

诸葛亮见此,自是心中感动,又听可以借用蔡邕藏书,更是欣喜不已。</p>

他这人本来就喜欢读书,而蔡邕的藏书丰富可谓天下独一份。</p>

若能借书一观,正是他所愿之事!</p>

思虑之间,他又对秦瑱和蔡琰执弟子之礼,算是定下了他和秦瑱亦师亦兄的关系。</p>

蔡琰见其如此懂礼,不由暗自点头,开口问道:</p>

“孔明可曾娶妻否?”</p>

诸葛亮见状,便即回道:</p>

“已聘荆州黄承彦之女,本定今年嫁娶,因叔父之丧延后!”</p>

蔡琰本是客气一问,闻得此言便点头笑道:</p>

“黄氏亦是荆州望族,却是良配!”</p>

这般和诸葛亮说了几句之后,她便挺着小肚子朝后堂行去。</p>

终究是男人家的事情,她女人家不便掺和。</p>

而蔡琰离去之后,秦瑱便和诸葛亮交谈了起来。</p>

所谈之事,自然是询问诸葛亮当前的课业学习状况。</p>

因为秦瑱现在想要对诸葛亮进行培养,但他并不知道诸葛亮到现在为止掌握了多少知识。</p>

故而需要先摸摸底,看看诸葛亮现在的知识掌握状况,方才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p>

而对于秦瑱询问之事,诸葛亮便颇为恭敬的道:</p>

“回先生的话,学生自六岁而启蒙,先观《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p>

“后学《孟子》、《诗》、《礼》。”</p>

“自岁满十二,便观《论衡》、《九章算术》、《史记》、《战国策》等。”</p>

“年十四,初观《孙子》、《尉缭子》、《管子》、《商子》、《魏公子》、《司马法》等书。”</p>

“后又学过两年《四民月令》、《六韬》、《易》、《韩非子》、《左传》、《墨子》、《吴子》。”</p>

“至于如今,正在观老庄之学,皆是初观大略,一无所成也!”</p>

他这么说着,自是眉眼低垂,觉得秦瑱从蔡邕所学,必然博学,他看的不过是一些烂大街的东西,自然不好骄傲。</p>

而秦瑱听着这一连串的书籍名单,不由一阵心惊。</p>

怪不得日后孔明几乎样样全能了,别的不说光是这些书籍,就已经包含了儒家经典、兵家经典、法家经典、史家经典。</p>

甚至连刚成书不久的农学专著《四民月令》都看过。</p>

这还只是十八岁的孔明,若是一直这么积累到二十七岁,那自比管仲乐毅,自然没什么问题。</p>

思虑之间,他不由微微一笑道:</p>

“似孔明之言,即便只是初观大略,亦是博览众家之长!”</p>

“如今必是学有所成,吾却不知从何教起,但不知孔明欲从我学何务?”</p>

对于孔明,他并不准备用填鸭式教育。</p>

因为孔明不同他人,填鸭式教育针对的是学不进去的人。</p>

而孔明现在的学问水平并不低,而且其人好学,他可以直接进行高等教育,孔明想学什么,他就教什么!</p>

听着秦瑱此言,诸葛亮思考了一会儿,便低头道:</p>

“愿从先生学些实务!”</p>

他是个有追求的人,之所以要跟从秦瑱学习,想要学的是经验。</p>

若是秦瑱叫他一些空乏虚礼,他反而不喜。</p>

对于这个回答,秦瑱自是极为满意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