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夏朝(1/2)

皋陶的冷静劝说,让启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p>

连忙循着皋陶的话求饶道:</p>

“是啊父亲,只要我没了篡位的能力,我也不是非死不可啊。”</p>

大禹稍稍冷静下来,松开手不再与皋陶争夺配剑。</p>

又看向未来的时空被会启杀死的伯益。</p>

握着他的手深感歉意道:</p>

“益,是我生养出了这个儿子才害了你,就由你亲自取了他的性命复仇吧。”</p>

伯益环顾了身边都是关心他,而无视启的国之重臣们,最终没有选择拔剑复仇。</p>

而是说道:</p>

“若是如上苍所言,未来我的确会被启杀死,那只能证明我的无能,身为帝王却没有让所有臣民信服,也没有掌握能够保住帝位的兵力。</p>

这样的我,或许真的不如其他人更适合继承帝位。</p>

启的过错尚未形成,便饶他一命,让他在今后慢慢改过吧。”</p>

大禹看着伯益欣慰道:</p>

“我果然没有看错你,能够对仇人都抱以宽容之心的帝王,也必定会对自己的子民抱以更大的仁德。</p>

从今日起,我便将帝位禅让给益,也会像历代先帝培养继任者一样,在背后辅佐教导你,直至你成为真正能够执掌整个天下的帝王,或者直至我死去。”</p>

伯益一时推脱。</p>

但在王和众大臣的一致认可下,伯益正式接受了成为帝王。</p>

而对于启的处理。</p>

大禹冷声道:</p>

“既然启能在我死后发兵弑帝,必定是借助了我夏后氏的部族兵力。</p>

禅让制出现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兵权掌握在各部落首领的手中。</p>

要想维系天下的长治久安,如皋陶所言,各部落之间的兵权,我们必须要重新商定做出新的平衡。</p>

至于启,这个祸乱天下,以自己私欲杀害帝王的篡逆之人,从今以后他再也不是我夏后氏的族人了,废除他的一切官职和私财,终生只得以平民身份自食其力,谁若敢私下接济帮助他,休怪我将他一并论处。”</p>

启还想依靠父子亲情求饶。</p>

大禹气愤又要拔剑,仍旧是皋陶拦下并出言点醒了启。</p>

“启,你知道禅让制对王朝,对各个部落意味着什么吗!?</p>

黄帝虽然一统了中原,可是王朝内一直有部落不肯臣服,时常发生动乱。</p>

当初黄帝传帝位给孙子颛顼,共工氏不服,为了争夺帝位决然叛出王朝爆发战争。</p>

帝喾继位时,共工氏继续作乱,趁河水上涨时竟然决堤水淹中原,帝喾举大军才将其收服。</p>

帝尧继位时,三苗部落也因为否定新领袖的继承叛出王朝,历经尧舜禹三代帝王才最终将其平定。</p>

这些因为不认可帝位只传承给帝王子嗣的部落,对王朝的影响何其之大。</p>

帝王们为了平叛,又需要得到各个部落的认可,才能联合各个部落一同发兵。</p>

要想维持天下的安定再没有叛乱,又要让各个部落都认可同一个帝王,唯一的办法只有禅让制,由各个部落的首领当担大臣,并从中选择品德高尚者继承帝位,以免有天子倚仗权力偏袒自己的部落。</p>

而你破坏了这一平衡,将会引起多少部落的反抗?王朝和天下子民又将因你遭受多少的战乱和苦难?</p>

王没有决定杀你,你便放下仇恨与私欲,好好总结自己的狭隘之心,重新学会将子民的福祉放在心中才是正道。”</p>

听了皋陶的一番至理劝诫,启最终只能接受了父亲对他的裁决。</p>

启的处理告一段落。</p>

大禹和大臣们便该讨论如何才能妥善安排兵权了。</p>

皋陶:“兵卒是各部落立足的根基,并且兵员也都来自同一部落,就连天子想要调动他们,也必须要与各个部落有共同的利益。</p>

而想要将各地兵权彻底融合在一起,以后只听从天子的调遣绝非易事。</p>

操之过急,或稍有考虑不周,恐怕就是一场动摇天下的大乱。</p>

事关重大,必须从长计议。”</p>

大禹和其他大臣们都清楚王朝的情况,也知道必须慎重制定政令。</p>

只能深思之后再做讨论。</p>

这时天幕经过一阵停顿后,开始了新的画面。</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