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提醒房相(1/2)
刘欣之所以对王君廓必返长安之事如此笃定,根源在于他对这位人物性格的深刻洞察。</p>
王君廓,一个典型的逐利之徒,只要嗅到丝毫利益的气息,便会毫不犹豫地趋之若鹜。</p>
刘欣的记忆中,王君廓的命运转折点恰好发生在返回长安的路上,而这段往事,细细道来,颇有几分讽刺与荒诞。</p>
回溯至贞观元年,王君廓奉旨入京,恰逢李玄道委托他向远房舅舅房玄龄转交一封密信。</p>
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次托付,却因王君廓的一念之差,演变成了一场悲剧。</p>
他私下拆开信件,却因学识浅薄,无法辨识信中的草书字迹,竟无端猜疑李玄道是在暗中举报自己。</p>
这份无端猜忌,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刃,割裂了他原本的忠诚与理智。</p>
行至渭南地界,王君廓竟丧心病狂地杀害了驿站官吏,妄图逃亡突厥以避祸端,却不料在逃亡途中,被当地乡民所杀,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p>
试想,这起事件何其荒谬?</p>
偷窥他人私信,已属品德败坏;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连信件内容都未能理解,仅凭臆测便自乱阵脚,这不仅是无知的表现,更是对自我认知的极大讽刺。</p>
此等事例,再次印证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显赫,持续学习、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性。学问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避免误入歧途的明灯。</p>
朝臣们对刘欣的提议反响热烈,认为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就连李二陛下也眼前一亮,展现出浓厚的兴趣。</p>
“好,此事便交由房爱卿全权处理。”李二陛下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房玄龄的信任与期待。</p>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房玄龄的回答铿锵有力。</p>
话题一转,李二陛下又询问起刘欣关于水稻种植的情况。</p>
“平安侯,朕命你试种的水稻,如今进展如何?”</p>
刘欣出列回答道:“回禀陛下,水稻生长旺盛,且生长速度远超大唐本土品种,抗旱、抗虫性能优越,产量亦有显着提升,具体增幅需待收获时方能准确评估。”</p>
“预计何时成熟?”</p>
“微臣推算,大约十月中旬即可成熟。”李二陛下听后,连声称赞:“好,很好!”</p>
此时,户部尚书唐俭适时发问:“敢问平安侯,这占城稻的种植方法与我大唐本土水稻有何异同,需注意哪些细节?”</p>
李二陛下对唐俭的敏锐洞察表示满意,大唐的农业发展正是他关心的重中之重。</p>
刘欣连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唐大人请放心,此乃我编写的《水稻种植指南》,详尽记录了从育苗至收获各阶段的生长情况及注意事项,待水稻成熟之际,此书也将完善。”</p>
李二陛下听后,笑声爽朗:“哈哈,你小子虽年轻,但办事朕很放心。”</p>
近日因幽州之事,李二陛下心中略有烦闷,但刘欣带来的好消息,无疑为他的心境增添了一抹亮色。</p>
相较于幽州的琐碎事务,大唐的农业发展才是关乎国家根基、社稷稳定的头等大事。</p>
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陆续离开太极宫,刘欣见房玄龄即将步出宫门,连忙赶上前去。“房相请留步!”</p>
房玄龄转过身,略显惊讶:“怎么,你有何事?”</p>
“房相,关于王君廓之事,宜早不宜迟。”</p>
“哦?如此紧迫?”</p>
房相,您难道没有注意到当前的局势吗?</p>
此事既然已被提至朝堂之上公开讨论,那便意味着它已不再是暗箱操作,而是堂而皇之地摆在了众人眼前。</p>
“至于王君廓,尽管其人品为人所诟病,但在朝中总不至于一个朋友都没有吧?</p>
即便这些人愿意与王君廓划清界限,避免被他牵连,也难保其中不会有那么一两位私下里给他通风报信。”</p>
“哎呀,刘小子说得在理啊!此事确实需得尽快处理,不行,我得即刻去找陛下草拟圣旨,通过军中的加急渠道,八百里加急传递出去。”</p>
“万万不可!八百里加急专用于军国重事,若用以传递一道普通的圣旨,岂不一眼便能看出端倪?”</p>
“嗯,确实是我心急了。”</p>
“还是按正常的传旨速度来吧,反正王君廓的日子也不多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