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 技术攻坚:铸就太空巨擘(1/2)
在生产车间那一片充满金属光泽与科技气息的忙碌景象中,向阳与工程师们围聚在尚未完全成型的老鹰 ww 号周围,一场关乎关键技术突破与可靠性保障的深度研讨热烈展开。</p>
向阳目光专注而坚定,率先发问:“李工,在老鹰 ww 号的建造进程里,当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关键技术难题是什么?我们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攻克。”</p>
总工程师李工微微皱眉,表情凝重地说道:“向总,首当其冲的便是这超大型聚合墨材料框架的精准成型与无缝连接技术。您也清楚,聚合墨材料虽然性能卓越,但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变形与应力集中的状况。就拿框架的成型来说,我们现有的模具工艺很难确保每一个部件都能达到设计所需的高精度要求。一旦框架的精度有偏差,不仅会影响整个机器人的结构强度,还可能在后续的组装环节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诸如各系统模块之间的对接不紧密,从而导致能源泄漏、信号传输中断等严重后果。”</p>
向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初步的解决思路吗?”</p>
李工推了推眼镜,详细地阐述道:“我们团队经过多次研讨与实验,打算采用一种新型的激光辅助热成型工艺。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对聚合墨材料进行局部加热,使其在特定的温度场控制下逐步成型。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减少材料内部的应力积累,提高成型精度。同时,在连接方面,我们计划研发一种基于纳米焊接技术的连接方法。通过精确控制纳米尺度的焊接材料沉积与融合,实现框架部件之间的无缝连接,大幅提升连接部位的强度和密封性,使其能够承受太空极端环境下的巨大压力与温度变化。不过,这两项技术目前都还处于实验优化阶段,要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p>
向阳沉思片刻后,又将目光投向负责能源系统的张工:“张工,那能源系统这边呢?如此庞大的机器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肯定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吧。”</p>
张工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向总,确实如此。老鹰 ww 号所需的复合型能源系统虽然设计理念先进,但在实际运行中,如何确保不同能源源之间的无缝切换与协同工作是个关键技术点。就像太阳能电池板与核能反应堆之间,在光照条件变化时,怎样实现快速、平稳的能量转换与供应衔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切换过程不顺畅,就可能导致能源供应的瞬间中断或波动,这对于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机器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p>
“那你们打算怎么攻克这个难关呢?”向阳追问道。</p>
张工回答道:“我们计划引入一套智能能源管理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高速数据处理芯片,能够实时监测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功率、核能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以及机器人各个系统的能源需求。根据这些数据,运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光照变化、任务负载变化等因素对能源供需的影响,提前制定出最优的能源切换策略。例如,当预测到即将进入长时间的阴影区域,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不足时,系统会提前启动核能反应堆,并逐步调整其输出功率,确保在太阳能供应减少的瞬间,核能能够无缝衔接,维持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同时,为了提高能源存储的效率和安全性,我们还在研发一种新型的固态储能材料,它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能够更好地适应太空环境的低温、高辐射等恶劣条件,有效解决储能装置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性能衰减问题。”</p>
向阳表示认可,接着看向控制与导航系统的赵工:“赵工,对于老鹰 ww 号在太空极端环境下的导航精度与控制可靠性,你有什么想法?要知道,太空环境复杂多变,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机器人损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