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竹乡散记(1/2)

偏房内触目皆是的文卷,使杜翊顿感不妙。</p>

但此刻再想退出已经晚了,周元哪里轻易会放他离开。</p>

“杜兄自幼长于公侯之家,远比我这乡间百姓学识渊博。</p>

正好此处文卷颇多,元唯恐不知典故,还望杜兄多多解读。”</p>

杜翊本想推辞来着,一听周元的夸赞,再一想自己在文事方面确实比周元强。</p>

如此哪还有推辞道理,按下小胜一筹的欣喜后,故作平静的端坐桌案。</p>

“周兄所言有理,我虽是武人,但少时有名师教导,于文书一事上,或比周兄略胜一筹。</p>

既然周兄心有疑虑,便让我为周兄细细解读吧。”</p>

此时,周元与杜翊还不知道,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苦差事。</p>

想在浩如烟海的奇闻异事中寻到可靠线索,运气只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耐心。</p>

从早到晚,翻阅了不同时间、不同导向的民俗异闻,还有各类解读文案后,周元与杜翊终于冷静了。</p>

“周兄,这样找下去也不是办法,你运气好,不如抓阄而定。</p>

我们将不同的故事名称写于纸上、揉搓成团,你抓到那个,我们就去查那个。”</p>

杜翊过了一把读书瘾后,还是向玄学妥协了,认为可以靠周元的运气赌一把。</p>

周元却知道,他这运气是主动行为,只有目标地存在隐藏秘境,他才能反向表现出好运。</p>

否则如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大概率只会耽误时间。</p>

“杜兄,玄学隐晦、不可为依。</p>

另天地阴阳互对互补,就算我真的气运兴旺,胡乱挥霍也只会灾劫缠身。”</p>

“不过,我们确实不能再这么找了,杜兄你有名师授业,了解经学典籍。</p>

接下来,有劳你找出名声最盛的典故,或后世留名的人物散记。</p>

如此我再细细与民俗异闻对比,或能从中发掘线索。”</p>

这些文卷不知被校事府的人研究了多少遍,不仅分类明确,还各有编码名号。</p>

因此想找出一些后世留名的人物散记与典故,并不困难。</p>

周元两人改换思路后,不多时便有了新的发现。</p>

“祝公散记与祝公书,为何对不上。”</p>

“祝公散记为祝公生前随笔记录,祝公书为祝公弟子合编修订的典籍。</p>

周兄说的是那篇竹乡记吧,祝公书中明确记载竹乡记为祝公青年所着,老年不满以做修正。”</p>

“我老师曾说,祝公年轻时认为世有净土,所以写下全族归隐的竹乡记。</p>

年老后认为世无净土,为此重修文章,改为痴人一梦。”</p>

杜翊解释的很合理,祝公书作为名声不小的典籍,自然经得起推敲。</p>

但周元从未接受过大魏的经典教育,并不会认为名声广传的经典便没有问题。</p>

“林尽水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桑竹、青山流水,遂携族人归隐,不闻岁月、常伴安然。</p>

梦醒以为真,驱船赶路探寻竹乡,未果乃还,众人皆笑其痴,不思改、时常寻,待病终、渐无人知。”</p>

周元拿着书册边敲手、边朗诵,仿佛从中得到了什么线索。</p>

杜翊以为他要犯前人的错误,赶忙开口解释。</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