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第一步(1/2)

【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建立了一个学校,是官学,叫做“太学”。】</p>

【不过,太学却并非基础学校,而是等同于预备官僚的培养学校,因此,想要进入太学,需要自己先完成基础学业、并得到太常的认可。】</p>

【而涉及到基础教育的学校则在地方,称为“郡国学校”。在东汉时期,各地皆有郡国学校,就连偏远边疆都设立了郡国学校,可以称得上是文风鼎盛。】</p>

【但是事实上,虽然郡国学校设立数量多、覆盖面积广,但是能够一直维持正常运转的却并非全部,不少地方虽然设有学校,却“时兴时废”,压根不能保证持续且正常的教学活动。】</p>

【再者,即使是正常运转的郡国学校,其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也并不能满足地方上的需求。】</p>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私学也发展昌盛。】</p>

【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开得起私学,并且引来学生,必然是负有盛名的大师。而这些大师们也非常想要借助弟子,将自己的观点理念传扬天下。】</p>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地主豪强的子弟们如果一定要投身一个学校,他们更大概率会去哪里呢?】</p>

【显而易见,是私学。】</p>

“士族与寒门的差距,也正是在此。”陶渊明喃喃。</p>

虽然这个神奇的存在还未讲到这段内容的核心,但是身为当今朝廷治下的人,且自身为寒门出身、又在官场中摸爬滚打过几年的人,陶渊明如何不知之后的发展?</p>

除了朝廷直接给予士族的种种特权和特殊地位,在士族与寒门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经学。</p>

有学校情况的差距,有授课夫子的差距,有接触同窗和长辈的差距……更有,拥有的读过的书籍的差距。</p>

门阀士族,在他们财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就是那一卷卷一卷卷数也数不清的藏书,或为名家着作、或为孤本原件、或有着各种注解……</p>

即使不谈其他土地、珠宝等方面的财富,仅靠这些绝不对外展示的藏书,士族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p>

——即使后来的朝廷不再给予士族们如此特殊的权力和地位。</p>

——即使真的要通过什么更为公平的考试才能获取官职。</p>

只要有这些藏书,只要传承不断,那么纵然是那些更为公平的考试,士族子弟也会比寒门学子轻松许多,其获得的成绩也会更为出彩。</p>

而这还是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差距。</p>

寒门自身与庶民阶层,还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普通百姓们所仰望的对象。</p>

两重差距叠加,这些士族子弟们如何才能不再高高在上?</p>

陶渊明想,或许只有战争了吧。</p>

虽然战争一旦爆发,在其中死伤更多、损失更大的依旧是普通百姓,但是这也是能够让士族整体都可能面临断代、失去传承、丢失财富的最大机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