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愿者上钩(1/2)
东汉末年,名士隐居成为一种盛行的时尚。那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许多有才能的士人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他们或隐于山林,或隐于乡野,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p>
隐居的名士们,往往具有较高的学识和品德,他们通过隐居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和与众不同。在他们看来,隐居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是对世俗的的超脱和对名利的淡泊。因此,隐居成为一种抬高身价的方式,使他们在当政者眼中成为值得注目的对象。</p>
曹操在济南相的任上,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坚决打击腐败的举措,不慎得罪了朝中的阉党势力。这些阉党在朝中根基深厚,权势熏天,曹操的行为无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开始暗中施加压力,企图让曹操知难而退。</p>
远在中央的曹嵩,作为曹操的父亲,自然也感受到了这股压力。他深知朝局险恶,担心儿子曹操的安危,于是急忙修书一封,向曹操提出警告,希望他能够收敛锋芒,不要过于刚直,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p>
曹操在济南相的任上,一直致力于施政养民,希望能够在地方上有所作为,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的父亲曹嵩在中央的感受。当曹操收到父亲的来信,看到信中的警告和忧虑,他终于感到了害怕。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危及自己,也牵连到了父亲和家人。</p>
朝廷一纸调令,将他从济南国相调至东郡太守,看似寻常的职务变动,却暗含深意。曹操敏锐地察觉到,此中必有隐情。他在济南国相任上,刚有起色,便被调离,联想到他罢免的贪官多依附于权贵宦官,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已触怒朝廷高层。</p>
这是阉党对他的进一步排挤和打压。然而,曹操并没有屈服,反而借此机会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他不愿意再担任地方长官,而是希望进入中央。</p>
曹操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有父亲曹嵩的庇护,他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另一方面,曹操也意识到,既然他不愿意同流合污,那么就只能放弃地方的大权,以免再次牵连到家人和父亲。</p>
曹操深知,若继续如此,不仅自身可能遭受打击,更可能累及家族。然而,迎合权贵,同流合污,又违背了他的志向。</p>
为避免不测,曹操以东郡太守一职托疾不就。朝廷方面立刻顺水推舟,不再给曹操实职,仅赐予闲差事,再让他担任议郎。这一任命,彻底验证了曹操的担忧,朝中权贵对他已心生不满,不愿他再活跃于政治舞台。</p>
深思熟虑后,曹操决定隐退故乡谯县。在县城以东五十里处,他盖起一座幽雅的书房,春夏读书,秋冬射猎,学文习武,自娱自乐。</p>
谯县位于圉县的东南方,相隔约两百里。这段距离对于骑马的人来说,大约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圉县,有一位大财主的事迹广为流传,甚至远在沛国的曹操也有所耳闻。</p>
曹操想起了与自己交好的蔡邕,便决定率领几人骑马前往圉县。</p>
士徽其实一直在等待曹操的到来,他并没有急于寻找曹操的踪迹,因为他相信曹操总有一天会自己找上门来。在此之前,士徽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p>
终于,在经过两三天的艰苦旅程后,曹操和他的随从终于到达了圉县。</p>
曹操与曹仁一行人,精心挑选了一些礼品,准备前往蔡家祖宅。他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浏览着各式各样的摊位,最终选购了一些珍贵的礼品,以示对蔡家的尊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