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造纸(1/2)

相比之下铜铁矿的开采有点麻烦,主要是分离的手续太过复杂,如果不是铜矿值钱,杨仪都怀疑是否应该给魏国民夫们保持那么好的待遇——朱郎君送来的白糖虽有万斤,不过一部分被拿去贩卖,一部分被送回成都,还有一部分拿来充当士兵和民夫的奖励,消耗速度同样惊人。</p>

杨仪已经在想着下次见到朱郎君的时候再讨要一些,毕竟这玩意儿可比泡面好用多了——为此杨仪不得不调派人手去包家沟开矿,那边的铁矿石质量相对而言好一些,源源不断的矿石和煤炭就这么运往渭水河畔的工坊,并在那里变成兵器和农具。</p>

据姜伯约说还有一种水排可以利用水力鼓风,不过由于缺少建造图纸,工匠们正在摸索该如何建造。倒是石灰窑已经投产,烧出来的石灰不但可以用来建造书中所说的土高炉——由于先帝的使者一再强调这种土高炉要严格按照说明来,否则只会浪费铁矿作出废钢,所以目前还只停留在纸面上。</p>

好在石灰在铸城造房方面作用也不小,留下自用的石灰后,其余产出的石灰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街亭、上邽等地,用于进一步修复之前攻城中造成的损害。另外据说还有一种土化肥的制造也要依靠石灰窑,不过相对堆肥场的原料,这种土化肥制作过程中需要一种叫“石膏”的材料,但是当地的老师傅们都没听说过,所以姜维正在安排人寻找(当时的石膏被称为“细理石”或“寒水石”,在其他区域则被称为“白虎”、“玉大石”)。</p>

写完上述报告,杨仪长长叹了一口气——虽然丞相已经前往成都,不过在汉军的管理下整个天水的建设蒸蒸日上。在经历过上半年的攻伐之后,下半年无论是季汉还是曹魏都保持着严谨的克制,双方没再发生正面冲突(前提是不考虑曹真的子午谷冒险和马岱的西征),虽然目前凉州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是赵云,但是在民事方面的一把手反而是杨仪(马谡和姜维各自有侧重事项,相当于分管领导,而杨仪是常务领导),这也导致每次杨仪一边因为自己的功绩沾沾自喜一边因为凉州刺史实际上是魏延而骂骂咧咧。</p>

“等收复长安,我一定要争取到司隶校尉的位置,压这个匹夫一头。”杨仪把奏书封好,又唤来亲随让其带人送去成都。</p>

(备注:其他州都是刺史,只有司隶地区因为是东汉都城雒阳和长安所在的地区,设的是司隶校尉而非刺史,历来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都是皇帝信赖之人)</p>

相比热火朝天的凉州,成都这边相对而言比较平静,毕竟随着丞相的回朝,各种闲杂声音就消失匿迹。包括李严在内的拱火派们静如鹌鹑,而诸葛亮也没有追究的意思,反倒是开始推广各种冬季种植手段,此外还开始实验各种《天工开物》里面的技术(土法书籍里的各种知识丞相也有所学习,但是意识到这些东西短期内无法投产后决定先放一放,相关书籍已经交给黄月英)。</p>

比如之前提到的那种竹纸已经在开始筹备——本来按照相关的说明这种竹纸应该使用刚刚生长、还没有长枝叶的竹子最好,不过此时已经是深秋近东,显然是没有这种竹子的,所以工匠们只能选一些成型的竹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