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考试的难度直接拔高一个新台阶(1/2)

刚才陆知白说要限制中举儒生的待遇。</p>

一些官员暗暗侧目,已经有些不开心了。</p>

虽然他们已经当上官了,但还有家族后代啊。</p>

只听陆知白继续说:</p>

“一张一弛,才是制衡之道。所以也要给中举考生一些权利。</p>

比如通过乡试,成了举人,即可录用。可在州县的衙门做典吏,或在县学做低位教谕。</p>

过了会试,成为贡士,就可以在省级部门。</p>

若是能通过殿试,便可以去京师的部门……大概就是这样。”</p>

朱元璋听了,眼眸微微一眯,思索起来:</p>

“乍一听,倒也有些道理……”</p>

吏部尚书却满脸不可思议,无语至极反而笑了,问:</p>

“侯爷难道不知,官与吏不同吗?已然成了举人,怎么可能还去做吏?”</p>

陆知白说:</p>

“自然知道,但这不是我提的,是胡惟庸提的啊!”</p>

众人皆无语:“……”</p>

他们很怀疑事情的真假。</p>

胡惟庸既已犯谋反之罪,说什么都没用的。都快死了,还在为国家考虑,他还谋什么反?</p>

对了,胡惟庸到底提了多少新策来着……</p>

古代的吏,全是临时工。</p>

也就是说,不享受朝廷固定俸禄。</p>

一般来讲,是雇主或衙门掏钱。</p>

陆知白望着朱元璋,说:</p>

“民间有句话叫做,‘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县令’。</p>

胥吏往往有家传,与豪绅巨室交好,是地头蛇一般的人物。</p>

或许可以在官与吏之间,设置一个‘参官’的级别……”</p>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却不见笑意:“百里侯……”</p>

吏部尚书提醒道:“侯爷,咱们不是在说科举吗?”</p>

“嗯,”陆知白继续说,“殿试之后,可再考一场,优中选优,他们极可能是栋梁之材……”</p>

朱元璋点头,倒是赞同了这个提议。</p>

其他人也在琢磨。</p>

而后陆续发表意见。</p>

礼部尚书说:</p>

“通过乡试就可做官,恐怕有些不妥……”</p>

陆知白两手一摊:</p>

“我也觉得!胡惟庸这压根就是馊主意!”</p>

朱元璋似笑非笑:“……”</p>

陆知白:</p>

“或许可以在殿试之后,再安排一场考试,未进殿试者皆可参加,若是通过,便可得用。”</p>

说白了,就是复活赛。</p>

朱元璋摸着两寸长的胡须,饶有兴致,思索起来。</p>

其余官员一番考虑,纷纷发表意见:</p>

“殿试后再加试,倒要更稳妥庄重一些。”</p>

“若是有人因种种缘故发挥失常,倒也有补救的机会。”</p>

“只是……”</p>

礼部侍郎悄悄看了陆知白一眼,说:</p>

“如此一来,殿试之后要加试两场,其中一场规模甚大,倒是要好生筹备……”</p>

陆知白眉梢微动,并不言语。</p>

他真想建议老朱学武则天,一年考一次。</p>

这样每年都有人能上岸,朝廷也不缺人才了。</p>

但科举制度和流程太繁琐了,五级考下来,以古代的组织能力,根本做不到。</p>

这就是宋朝开始,科举渐渐固定为三年一考的原因。</p>

筹备科考,是礼部的职责。</p>

陆知白提出加试,既增加了礼部的活儿,却也变相地扩大了权柄……</p>

接下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