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做点什么呢(1/2)

李佑闲来无事,心中琢磨着该干些什么。如今手头的事务皆有人打理,他只需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即可。然而,这突如其来的闲暇,竟让他有些无所适从,正沉思间,李世民已踏入门槛,那爽朗的笑声随风飘来,未进家门已先闻其声。</p>

步入屋内,只见阴妃慵懒地躺在床上,一脸疑惑地望着他,而武顺与李佑则目光炯炯,正凝神注视着他。李世民略显尴尬,轻轻抚了抚鼻尖,笑道:“那个,还没休息呢?”岂料李佑打趣道:“老爹的生活真是悠哉,日上三竿才起身。”阴妃与武顺闻言,不禁笑出声来,李世民则对李佑翻了个白眼。</p>

随后,李世民坐到李佑身旁,问道:“儿子,可知今年科举报考人数几何?”李佑未直接回答,转而望向父亲。李世民自觉无趣,便直言相告:“据吏部统计,今年长安城科举考生逾千人,你可曾想过这数字背后的意义?”李佑略一沉思,笑道:“如此盛况,倒能大大减轻朝堂负担。”李世民点头赞许:“诚然如此,此次我亦效仿大唐学院,力求选拔出优秀之才。”</p>

此次为第二次科举,首考之时,大唐学子对科举重视不足。但首考结束后,风气渐转,加之大唐纸张与书籍的更新换代,使得学子们能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因此,第二次报考人数激增。考生年龄跨度甚广,从四十、三十至二十、乃至十八九岁的青年皆有参与。对李世民而言,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才华横溢,皆值得青睐。</p>

大唐在新税法推动下实施变革,各领域急需人才。李世民对大唐学院学子的重视,实为此因。昔日因人才匮乏而延误国事之虞已不复存在。今晨得吏部汇报后,他更是信心满满。</p>

阴妃闻言点头表示赞同:“此确为好事,但二哥你需小心谨慎,莫让任何差错闹出笑话。”李世民笑答:“你放心,我已命左右卫严加防范,科举期间长安城不得有任何妨害学子之事。”</p>

交谈片刻后,李世民离去。他此行不过想在李佑面前炫耀一番,得意洋洋而来,又得意洋洋而去。望着李世民风风火火的背影,阴妃轻叹:“不知何时起,你爹竟有如此变化,心中所念已不再是那些琐碎杂事。”李佑在一旁笑道:“还不是因为心中有了明确目标且有望达成,他自然全力以赴。”</p>

在静谧的病房中,阴妃悠然地休憩,静待分娩的降临。这里的环境对她而言,既新奇又宜人。外界的酷热仿佛与她隔绝,每个病房、每层楼层皆备有硕大的冰桶,散发着丝丝凉意,让整栋楼都沉浸在一片清凉之中。</p>

初时,有人指责李佑此举过于奢侈,但真正入住之后,无不赞叹这里的舒适与惬意。大唐的繁荣昌盛,令众多番邦小国为之瞩目。他们的特使在长安城逗留期间,不仅见证了这一盛况,更深深体验到了大唐的繁华。回国后,这些小国纷纷开始筹备各自的特产,渴望能在大唐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p>

尤其那些承认大唐为中心国,并每年进贡的番邦,在年初便能从大唐购得武器。尽管这些武器并非全新,但在他们眼中,却都是难得的好物。于是,真金白银的交易便由此展开,而兵部则乐不可支地收取着这些钱财,随后将其投入更新装备之中。</p>

昔日人们常言户部财大气粗,而今看来,能一次性拿出大笔资金的,非兵部莫属。因为每次交易都是当场结清,绝无拖欠之事。房玄龄、杜如晦、戴胄等人曾上书劝阻,勿让兵部掌握过多财政,但李世民一语道破职业军人的重要性。起初众人或许未能领悟其深意,但经李世民一番解释后,皆哑口无言。毕竟,这天下是他们与李世民共同打下的江山,自然明白职业军人的意义所在。</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