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名臣名将3(2/2)

好书推荐:

既然二人的关系这么好唐太宗为什么要在魏征死后推倒了亲自为魏征写的墓碑?其实唐太宗和魏征是一类人,他们都非常的自律而且为了一个目标能够坚持到底。唐太宗的人设是明君,魏征人设是名臣,两人为了各自的人设而努力奋斗。</p>

但是侯君集和杜正伦谋反却让君臣的关系出现了一点裂缝,杜正伦是魏征推荐的,唐太宗以此认为魏征和杜正伦是一伙的,魏征也有可能参与谋反,所以他非常生气。但是魏征已经死了,唐太宗只能推倒魏征的墓碑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或许唐太宗也是找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一直以来魏征犯言直谏让唐太宗受的气太多了。</p>

《唐史》中多次提及魏征犯言直谏,搞得唐太宗李世民有时下不了台,只能回后宫发泄而言:田舍翁欺人太甚,朕想杀人。却被长孙皇后借古比今劝阻,长孙皇后力保了不少忠臣,唐太宗面对长孙皇后劝阻还是听的。</p>

唐太宗是有自己的人设的,所以唐太宗不会允许自己出现对待功臣不公正的污点,只是要找个台阶而这个台阶就是唐太宗征高句丽失败。</p>

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唐太宗感叹:“如果有魏征在,我就不会有这次失败。”他又重新修复了魏征的墓碑,他这样做是为了维护魏征的人设,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人设,就这样成全了一段君臣关系的千古佳话。</p>

《评魏征之勋业》魏征者,唐之重臣也,其功之赫赫,当为后世所称颂。魏征初事隐太子李建成,常劝其早除秦王李世民。然玄武之变,太宗不计前嫌,用其为臣,此乃太宗之大度,亦见魏征之贤能。太宗即位后,魏征常以直言敢谏闻于朝。其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凡有所谏,皆出肺腑,为君之得失,国之利弊,不避忌讳。诸如太宗欲营宫室,魏征谏曰:“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当以之为鉴。”太宗遂罢其役。此等谏言,数不胜数,皆使太宗省悟,而理朝纲,行仁政。于治国之策上,魏征主张“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其劝太宗以文德化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国家粮仓充盈,社会秩序安定。</p>

在用人之法上,魏征力倡“任贤受谏”。认为君主应广纳贤才,不以门第出身为限。其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是以太宗能广纳人才,朝堂之上,贤能云集。</p>

魏征之功绩,更在于其修史着书。其所参与编撰之《隋书》,详实记载隋之兴衰,以为唐之借鉴。其史笔严谨,论述精当,为后世治史者所推崇。观魏征之一生,以忠君爱国为本,以直言敢谏为行,以治国安邦为志。其为大唐之昌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太宗尝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此乃太宗对魏征极高之评价,亦足证魏征勋业之卓着。</p>

魏征虽逝,然其精神不朽。其直言敢谏之勇,治国安邦之智,皆为后世从政者之楷模。其功绩,铭记于史册,流传于千古,激励后人,为国家之兴盛,不懈努力,鞠躬尽瘁。”</p>

光幕最后一段总结,千古名臣魏征被后世子孙所肯定,并没有提及凌烟阁另外二十三位功臣是谁,但古人们对时空之城主人文洛阳的了解,不是不说也是另有深意,并且会在恰当之时来曝光。能够被后世公认为古代四大名臣者绝非一般人,这点光幕论述中隐约可以感受到。不知下一位又是何人也?万朝古人们都很期待。</p>

喜欢我有一座时空之城请大家收藏:()我有一座时空之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