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危机并存(2/2)

当然,人家也不是白白的做好事,也是有的。不过要求很简单,那就是让他们到青山县去发展,把生产和销售都转移到青山县去。

这个要求让大多数人迟疑了。毕竟当地才是他们的根本所在,大老远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在等着他们?

不过,考虑过后,这些地方商人敢闯敢干的脾气上来了。一些胆大的,想搏一把的人,眼见在当地干不下去了,一咬牙,就跟着徐勇他们去了青山县。

真正的在青山县转了一圈之后,他们对这里的商业环境大喜过望。其他的不说,就说青山县这么多的企业工厂,光企业职工和家属,就是一个挖掘不尽的金矿,消费潜力不可预估。

而且徐勇还告诉他们,只要在市场里承租了门头或者摊位,那就是在给供销社交钱,归供销社管理,相当于国营单位下面的产业,这次的清理就不会涉及到他们。

只要老老实实纳税交费,保证产品质量,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正常经营。不仅如此,为了减轻转移来的商户的负担,还对他们实行了优惠政策。

税费上,市场管理方是没有资格替县里做主减免的。但却告诉他们,只要签订五年合约,房租第一年给他们减半,第二年只收80,三年以后恢复正常。

这年头,还不是九十年代经济挂帅的时候呢,还从来没有人提出用优惠的方式,来吸引商户,青山县的小商品市场,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河。

这让跟来摸底的南方那些商户的代表,惊喜莫名。考察过后,很多人当场就签订合约,确定留了下来。

在他们那些地方,做生意的往往喜欢抱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站住了脚跟,往往后面就会跟上一群人过去。

这次也不例外,决定留在这里的人,回去之后马上就开始呼朋唤友,召集了更多的人前来。从而在小商品的生产销售上,形成了一个不算完善,但勉强可以运行的产业链。

这对唐伟东对于小商品市场的期许,实在是太重要了。只要这个行业能启动起来,运行成功,让其他人看到了“钱景”,很自然的就会带动起更多人,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王克俭很给面子,在小商品市场的建立、招商、启动运营中,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他以供销社的名义,替唐伟东扛住了来自上面清理整顿的压力,所以徐勇才敢这么有恃无恐的,跑到南方去“招商。”

这个情,唐伟东必须得认下,有机会就必须要还上。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真以为人家是红领巾呢,会平白无故的帮你?想得到人家的帮助,你就要拿东西做回报,这是规矩,要不然,以后谁还愿意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