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郭教授的帮忙(1/2)
陈述赶紧给把情况告诉郭教授道:“郭教授是这样的,我们抓到一位疑犯,但是在审问的过程中他却什么都不肯说,这个疑犯现在才 18 岁,我们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心理还像有点问题,想请您帮忙我们对他进行一下疏导。”
张元也补充道:“是的,这个疑犯还年轻,我们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想着心理学这方面你是权威,所以就想着让你给这个孩子做一下疏导的。”
“那你们把具体情况给我说说吧。”郭教授说道。
张元和陈述听后马上把情况给郭教授说了一遍。郭教授听了以后思考了一下,开口说道:“听你们说的这个情况,这个李子浩会突然犯案应该是有可能突然受到了了什么刺激,有可能死者说了什么让凶手难以接受,然后一气之下就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情。”
张元又继续说道:“那郭教授你可以跟我们说说犯罪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点吗?”
郭教授听后给大家解释道:“犯罪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我们从罪犯的心理活动方面、行为等来探索犯罪的原因。还可以分成几个效应。1、破窗效应:就是说,比如一个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对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的丢,丝毫不觉得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你们说对吧!2、责任分散效应: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不同。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就会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沉默”的局面。3、证人记忆效应:证人,在我们的认知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所以在刑事案件中,人证的存在并不能完全证明犯罪的成立,还需要物证或其他证明相互验证。4、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者产生好感、依赖感、甚至协助加害他人。5、武器效应:武器效应是指武器能增强侵犯行为,或暗示行为发生的现象。例如,人在愤怒的时候,旁边若有刀、烟灰缸、玻璃瓶等“硬武器”,就容易做出攻击他人的行为。着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根据龙勃罗梭犯罪人类理论,有 18 种生理特征,如果其中至少有 5 种是可以直接观察的生理特征,可表现是天生的犯罪人。这些都是犯罪心理会的一些会产生的效应。而现在的这个案件,而你们一开始说两人一开始还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是经过了一些事情后关系产生了变化,会不后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死者说了一些什么话后刺激到了犯案人,让犯人觉得死者背叛了他,,然后让他不同接受,冲动之下就杀害了被害人,死者死亡之后突然又感了害怕,就对死者进行了分解,但是他的心理面还是对死者有一定的情感,所以后来你们说的做噩梦也好,现在不说话的表现也好都是一种心理的表现。而且你们想,案件发生以后凶手有机会逃跑并躲起来,但是他却没有。他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他根本就没有想过逃跑,就表示他并没有想过要逃避责任。”
张元和陈述听完郭教授说的一些犯罪心理学的一些东西后,沉思了一会后说:“对,我们去逮捕他的时候他并没有任何的吃惊,也不反抗。感觉有一种向松了一口气的样子。就像知道我们会查到他的表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