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宗室败类难理清(二)(1/1)
大批的百姓跪在临淮侯府门外,请求朱载坖受理自己的状子。 朱载坖在府内,有些无奈。毫无疑问,这些百姓早就深受齐庶人之苦了。但是即便是朱载坖收了他们的状子,又能怎么样呢?他们毕竟是太祖苗裔。 就像之前,朱能增之子朱长鑋伙同朱长鍭擅杀军人沈鳌,本人被发配凤阳高墙,直到嘉靖十三年遇赦得以返回南京。朱长鍭则只是夺食米半年。 齐庶人家族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儿,由于朝廷的纵容,当地官吏也管不了这些为非作歹的齐庶人群体,只能由着他们的性子胡来。 官吏惹不起齐庶人,有人甚至还要送钱财给他们,祈求他们有钱花了,就不会出门祸害老百姓。 在嘉靖眼中,齐庶人再是庶人,那也是太祖苗裔,生来就比普通百姓高贵,嘉靖能怎么处罚他们,大不了送凤阳高墙里关一段时间又放出来罢了。嘉靖尚且都对这些人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自己又能怎么办呢? 眼看百姓们一直在外面等待,朱载坖也很清楚,百姓们是抱着极大的希望来找自己的。一旦朱载坖在此事上无所作为的话,不但会使的自己在百姓中的名声一落千丈,还会使某些有心人利用此事大做文章。 到时候他们就会说朱载坖只敢对勋臣士绅们下手,反而包庇宗室。齐庶人算个屁的宗室,虽然是太祖苗裔,一来本就因为犯罪被废,二来和朱载坖关系很远了,朱载坖只是苦于没办法收拾他罢了。 朱载坖无奈之下,只得先命人将百姓们的状子收了,由讲官们先看看。齐庶人在南京干的烂事,可谓罄竹难书,欺男霸女这些事情都是基操了,别说朱载坖,就是几位讲官也是对他们的这些恶行颇为愤怒。 尤其是张居正,他极为愤怒,他对朱载坖说道:“殿下,齐庶人已经被废为庶人,犹如此猖狂,是朝廷法度与无物,如不重惩,何以张朝廷之法度。” 张居正和大明的藩王们是有些过节的。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则是辽王府的一名护卫。现任辽王朱宪?还是张居正的小时候玩伴。 跟绝大多数朱家子弟一样,朱宪?是妥妥的纨绔子弟一枚。偏偏他的母妃毛氏“明书史,沉毅有断,中外肃然,贤声闻天下”,她希望辽王长大后有一番作为,所以整天对朱宪节耳提面命。 毛氏希望有“卧龙的地方必有凤雏”,她看着颇有作为的儿子玩伴张居正,于是整天数落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和张居正一样奋发图强,可惜朱宪?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而声色犬马倒是无师自通,气得毛氏经常责骂他不争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朱宪?对于这位少年玩伴则充满了嫉妒和怨恨之心。 张居正十五岁中举后,于是宴请张居正的爷爷张镇饮酒赴宴。张镇作为一名卫兵自然是第一次被辽王奉为座上宾,那晚的酒宴面对辽王的敬酒,不免就兴高采烈地多喝了几碗。谁知当晚回家就身亡了,有人告诉张居正是辽王喝酒逼死了你爷爷。 其实,综合各种史料来看,如果说辽王酒宴预谋逼死张镇恐怕有失偏颇,但肯定是逼着张镇喝了不少酒。辽王虽不杀伯仁,但伯仁为你而死。 所以张居正是极为痛恨大明的这些藩王宗室的,但是他也知道,在嘉靖朝,他是动不了辽王的。因为辽王和嘉靖一样,都是修仙爱好者,对道教十分痴迷,动不动就各种开坛做法。这让因为修道而经常被群臣反对的嘉靖,不禁将他引为知己。 在嘉靖朝,辽王可是很吃香的,嘉靖二十七年,赐辽王宪?道号清微忠教真人,给与金印及道藏经典。 张居正动不了辽王,对其他大明宗室也是极为不满,齐庶人没有任何爵位,就敢这般猖獗,张居正当然不能容忍了。 朱载坖问道:“诸位怎么看此事?” 李春芳说道:“殿下,齐庶人虽然已经被废为庶人了,但是毕竟是太祖苗裔,即便是有罪过,也应该具折参奏,由宗人府、礼部议罪。” 朱载坖当然知道李春芳说的,不过此事关乎朱载坖的名声,除了直接向嘉靖参奏之外,朱载坖必须做些什么,朱载坖想了想,对张居正说道:“张师傅,你去趟齐庶人处,告诫他们不要太过分了,给孤收敛一点。” 同时朱载坖决定将一应诉状都直接上奏嘉靖去处理吧,这齐庶人实在是太过分了。 但是令朱载坖没想到的是,张居正去了不到两个时辰,就灰头土脸的回来了。齐庶人一家不仅不把张居正当回事,反而打了张居正,张居正披头散发的回来了。 朱载坖勃然大怒,直娘贼,这是全然不把自己当回事了。朱载坖问道:“这是谁干的?” 张居正说道:“殿下,是齐庶人中的朱可湖,臣给殿下丢脸了。” 朱载坖摆摆手说道:“张师傅,此事是孤考虑不周,这口气,孤肯定给张师傅出了。”朱载坖没有想到齐庶人如此嚣张,连自己派讲官去都丝毫不给面子,他们看来是在南京待的太悠闲了。 朱载坖随即叫来朱希孝,将此事告知他,直接命令南京锦衣卫把齐庶人先暂时禁闭在府内,等候嘉靖的处置。同时将齐庶人的一应罪状抄送一份给南京礼部,询问南京礼部尚书刘采,为何装聋作哑。 朱希孝领命之后,赶紧率人包围了齐庶人府上。 朱载坖也不想再多和这齐庶人一家神经病多说什么,自有嘉靖处置他们,随即启程,赶赴苏州。 这次朱载坖全城陆路,一路都在官军的严密保护之下,临淮侯李庭竹亲率南京京营精锐送至镇江,南直隶巡抚唐顺之率南直隶官军护送朱载坖从镇江赶赴常州,与陆绎等人汇合,再从常州府赴苏州府,浙直总督赵文华、南直隶总兵戚继光率兵在半路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