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2/2)
天后宫是位于闽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p>
真武庙,又称上帝宫,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石头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始建于南宋时期,真武庙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北极玄天上帝),是宋元时期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p>
昨晚夏先衍就想着要不要在泉州古城逛一逛,自从灵源之地出现之后,他还一次也没有去人多的地方逛过,就是因为他对于华夏来说太重要了,为了他的安全华夏国庆节的时候御灵部特意交待了他要避开人多的地方。</p>
夏先衍原本并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场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怀念起那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景象。人间烟火气总是能让人感到温暖和安慰。</p>
如今,他的修为有所提升,再加上华夏守护之灵的协助,他并没有太大的危险了。因此,这段时间里对他的限制也减少了许多,他可以自由地去人多的地方,而无需事先报备。</p>
这天清晨,夏先衍起床后询问其他人:“好久都没有好好地逛逛了,要不我们今天在泉州古城放松半天吧?”</p>
石韫玉兴奋地拍手叫好:“好啊!只要不影响工作就行。”</p>
李风禾则轻松地说:“我只是个跟班,你们决定就好。”</p>
夏先衍笑着说:“那就一个上午,不会耽误太多时间。”</p>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p>
“那行,收拾一下等会就出发。”</p>
吃完早饭夏先衍就带着众人跟着人来到了泉州古城之中,一直以来都是紧张忙碌之中,现在就当是放松一下。</p>
也许是因为灵源的存在,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环境特别舒适,整个古城在尽情舒展生机盎然。尽管并非旅游旺季,但街道上仍然人头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p>
泉州古城内有173条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鱼巷等36条一类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仓巷等104条二类历史街巷,以及东街、涂门街、讲武巷等33条与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就像从历史延伸至今的脉络,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风貌,见证了“刺桐城”的繁忙与富庶,也在烟火气中传承着千年历史文脉。</p>
逛街的过程整夏先衍顺便调查了这里诞生灵源的历史遗迹,其中着重逛了两处特殊的历史遗址,泉州府文庙与泉州元妙观。</p>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府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华夏东南七省之冠。</p>
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府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乡贤名宦祠。较好地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p>
西边的院落是祭奠孔子的庙宇,包括大成门、泮池、泮桥和大成殿等建筑。作为府文庙建筑群核心的大成殿,始建于10世纪,1137年重建,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p>
</p>
泉州府文庙建筑群东面的一组建筑,是泉州古代官方学校,包括照壁、育英门、学池、学桥、东西书斋、明伦堂。</p>
泉州府文庙内还有一组特色建筑,即奉祀当地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和本地出身的着名官员和地方绅士、知识界等社会名流的乡贤、名宦祠,现存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三座。</p>
泉州元妙观</p>
泉州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庙,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历代以来几经修葺、扩建,数易其名,先后有中兴观、龙兴观、天庆观、元妙观、元妙观。历史上元妙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有照壁、山门、玄坛祠、康王祠、三清殿、老君祠、南天门、灵霄殿、文昌府、长廊、七星井、戏台等建筑。</p>
元妙观历来是闽南道教的活动中心,明、清两代管理道教事务的道纪司均设在观内,闽南地区道士授箓升职和道教徒皈依传度也在观内举行,是泉州道教传播海外的祖庭之一。</p>
说一上午还真是一上午,吃完午饭他们一行人就去了泉州博物馆和华夏闽台缘博物馆。将这两处灵源中的信息收录完成后,闽省之行也即将到了尾声。</p>
好在德化文化孕育的灵源在博物馆里有所记录,不用再跑一趟德化了。</p>
“一眼千年”的德化窑遗址</p>
制瓷技术是古代华夏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历年考古调查发掘中,泉州出土了一批批古代陶瓷器,它们中既有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原始青瓷,也有从唐代延续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陶瓷器,尤以宋元时期的最多。</p>
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繁盛,大大推动陶瓷业发展,这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p>
10-14世纪,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现已发现的外销陶瓷窑址有150多处,其中着名的有德化窑、磁灶窑等。</p>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窑就迅速崛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生产的青白瓷、白瓷技艺高超、造型丰富、装饰精美,加上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庞大的生产规模,德化窑生产的大量带着东方美的瓷器,从泉州港起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p>
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座分室龙窑遗迹,全长571米,共有17间窑室。窑炉遗迹结构较为完整,除窑顶坍塌外,保存下火膛、窑室、窑门、隔墙、出烟室、护窑墙等结构。这次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标本6793件、生产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其中,白釉细腻温润,有的呈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感强,清雅美观。</p>
屈斗宫窑址证明了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不仅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空白,也是研究华夏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p>
喜欢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请大家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p>